朝烜1 朝烜1 當前離線 UID23 帖子4384 精華1 積分13488 威望13488 閱讀權限90 在線時間78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8-29 最後登錄2010-10-23 ![]() 初級劍皇 ![]() ![]() ![]() ![]() ![]() ![]() ![]() ![]() | 141# ![]()
| ||
回復 引用 TOP | |||
朝烜1 朝烜1 當前離線 UID23 帖子4384 精華1 積分13488 威望13488 閱讀權限90 在線時間78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8-29 最後登錄2010-10-23 ![]() 初級劍皇 ![]() ![]() ![]() ![]() ![]() ![]() ![]() ![]() | 142# ![]()
| ||
回復 引用 TOP | |||
恐槍 恐槍 當前離線 UID175 帖子41 精華0 積分44 威望44 閱讀權限10 在線時間4 小時 註冊時間2009-5-19 最後登錄2010-10-5 ![]() 初級劍士 ![]() | 143# ![]()
| |
回復 引用 TOP | ||
朝烜1 朝烜1 當前離線 UID23 帖子4384 精華1 積分13488 威望13488 閱讀權限90 在線時間78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8-29 最後登錄2010-10-23 ![]() 初級劍皇 ![]() ![]() ![]() ![]() ![]() ![]() ![]() ![]() | 144# ![]()
| ||
回復 引用 TOP | |||
朝烜1 朝烜1 當前離線 UID23 帖子4384 精華1 積分13488 威望13488 閱讀權限90 在線時間78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8-29 最後登錄2010-10-23 ![]() 初級劍皇 ![]() ![]() ![]() ![]() ![]() ![]() ![]() ![]() | 145# ![]()
| ||
回復 引用 TOP | |||
miler miler 當前離線 UID159 帖子17 精華0 積分17 威望17 閱讀權限10 在線時間6 小時 註冊時間2009-4-22 最後登錄2010-6-15 ![]() 初級劍士 ![]() | 146# ![]()
| |
回復 引用 TOP | ||
靜流 靜流 (靜流)當前離線 UID2 帖子801 精華0 積分934 威望934 閱讀權限100 在線時間125 小時 註冊時間2008-6-27 最後登錄2010-10-22 ![]() ![]() 版主 ![]() ![]() ![]() ![]() ![]() ![]() ![]() | 147# ![]()
| ||
回復 引用 TOP | |||
八極拳之正本 作者︰趙福江 文章來源︰武魂 一個拳種的功法、功理、拳理之闡述,是為了指導該拳種依法、倫理地沿著修煉層次之要旨,堅持不懈地力爭達到完美之拳學境界。 八極拳不能完全說沒有一點拳理之論述,我在上期的《八極拳之思考》中提到了八極拳譜中的拳理之“簡論”。這個簡論或許因其太奧,又或許因其太過于短簡而被人弄出來個“六大開為八極拳精髓,乃不傳之秘之絕學,”以至以誤傳訛,混淆了視听。 我感覺,如浮淺地將六大開套路中的“頂肘、抱肘、單揚打、提胯合練、大小纏”理解為八極拳術之精髓、絕技,此種認識就未免太低級,太庸俗了。 如果將外練硬功“鐵肘功”楞說成高級絕學之“頂肘”的話,那單臂、單腿若作為硬功來練,亦屬于“鐵臂功”、“鐵腿功”之範疇。諸如鐵頭功、鐵掌功、鐵指功、鐵足功、鐵背功、鐵胯功、鐵襠功等等。若將這些即便傻人也能練成的蠻硬功夫統統說成是拳學功法上的絕學、秘技,未免說不通。 再就是,抱肘又該如何去練?提、胯合練怎樣才能成為絕學?大小纏作為基本功可練其抓力、擰力、裹力、夾力,但在搏擊時,大小纏能纏得上、纏得動嗎?應該承認,八極拳是內外兼修之拳種,這外修功(外練筋骨皮)主要的練功部位,就是頭、肩、肘、腕、胯、膝、足、臂八大凸兀部位的肢體功能之硬度及胸、背、臂、腿、檔的靠打功夫。其鍛煉之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這些部位的抗擊打能力和承受之耐力,增強皮膚的韌性及骨骼的硬度和筋脈的彈力。 外練筋骨皮,不僅八極拳重視,其它拳種亦無不重視。應該說,這些東西本是習武者所應刻苦錘煉的基本功。然外功再硬,若無內功之催發,功活之達化,則只能徒具蠻力而已,除非對方是死靶子。所以關鍵還須內功之修煉。“頂肘”只不過在鐵肘的外家基本功的基礎上,用它去頂人。實不知其招式高在哪里,神在何處。 其實,任何把式只要形勢適宜,瞬間疾發,發之有效,皆為妙招。招式之間本無高、低之分,關鍵還是善于巧用,富于變化方為妙果。 不應否認,每個拳種都有自己的講究。這個講究不僅能夠體現出該拳種的特性、風格,並且用簡煉的幾個字就能精到地概括出該拳種的全部拳理之精髓。如太極拳的粘、連、黏、隨,形意拳的起、落、鑽、翻等。 八極拳講究的“頂、抱、單、提、胯、纏”之說法雖然不盡人意,雖然人們對“六大開”是絕招秘技的說法存有疑竇,然因其六字早在武術界根深蒂固了,要徹底改變六字,顯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只有賦其新義,在六字基礎上,為其注入新的血液。這樣做,不僅利于人們的認知,而且更利于八極拳學的穩定與發展。 為了正本清源,以正視听,我將頂、抱、單、提、胯。纏定義為六字訣,升華為“六達開”功理。作為八極拳理核心之功法、功理。“達”即功達八極,通權達變;“開”即功法貫開,法開乾坤。 “六達開”功理即︰頂︰頂點即發;抱︰抱元化力;單︰化繁為單;提︰提胯撥力;胯︰胯圓步方;纏︰纏絲盤珠。 六字訣每個字都有深刻的內涵,每個字都代表著陰陽八極拳功功法的一種高層次之境界。作為功法、功理來說,它們既可以單獨成立,又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它們是八極門的完整的拳理之體系,是功理、功法妙奧無窮盡的綜合之展示。 六達開功理之論述為︰ 頂字訣‧頂點即發之功理︰頂點即發如彈簧,腹蘊乾坤氣滿藏; 陰陽生易源不斷,觸點感應功力強。 解意之論述︰通過修煉內功,使丹田氣機盈暢,陰陽二氣滋生不息,通達表里,功達八極,遍布全身,任何外力一經接觸身體某點、某面,即產生反彈之感應(觸點即為頂也)。使內在的氣機借助形體之彈抖,迸發出巨大的釋放能,將觸體之物崩震而發之。 這樣,就將“頂”(觸點即頂,頂點即發)升華到了武學境界之高度。並用此訣指導著諸功活的習練,主導著諸字訣理法之展現。 抱字訣‧抱元化力之功理︰抱元化力翻覆宇,內氣滔滔源不息; 遣陰馭陽隨心意,氣機盈體通天力。 解意之論述︰八極歸元,九九歸一,內抱丹田,外抱陰陽,內外合一,元氣化力。內氣鼓蕩如暗流激淌,內力外發如驚濤駭浪。力發于根,始于腹,行于胯,主宰于腰,達于作用點,顯示于下額,反饋于彼方。 抱字訣絕不是抱肘之俗式,而是整體形勢的六合機理的功法之風貌。六合即︰頭與足合、手與臀合、肩與膝合、肘與胯合、功與法合、形與力合。 內抱丹田氣不散,外抱陰陽法機變。內外合一,六合一體,元氣化力,潰敵千里。 可以說,頂字訣是對搏擊交手之功法妙發運用之揭示,而抱字訣則是頂字訣妙發運用中的內在之動力。 單字訣‧化繁為單之功埋︰化繁為單道無邊,功臻化境法隨緣;棄縟就捷精功化,單招奏凱一瞬間。 |
劣者這裡推薦蘇昱彰老師的六大開資料:![]() 六大開之浮樓開影片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rul520&b=2&f=1681470675&p=0影片中看蘇老師的體力與年輕人一樣,動作輕靈,發勁混厚,盡顯八極定乾坤之氣勢 螳螂顯天地間變化仍我輩學武之人的典範! |
格鬥八極拳之內勁簡介
![]() |
![]() |
![]() |
沈墜勁示意 | 十字勁示意 | 爆炸勁示意 |
轉放在底下的圖片 | 轉放在底下的圖片 | ||
沈墜勁(天王拖塔) | 十字勁(開弓射雁) | 爆炸勁(莽蛇纏身) | 綜合示意(黑熊盤肘) |
沈墜勁之探討----以馬步為例 | 刊登於台灣武林 | 第18、19期 |
纏絲手匯論 | 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 | 附錄 |
頂心肘比較 | 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 | 附錄 |
格鬥八極拳之內勁分析 | 網路刊登 | [url=http://wushu.net.tw/ebook/E04.pdf]http://wushu.net.tw/ebook/E04.pdf[/url] |
對「天王托塔」之心得感想 | 網路刊登 | http://wushu.net.tw/ebook/E06.pdf |
五、網址:
形意拳和八極拳都是依著大槍法而創拳。 但形意拳強調六合的觀念,而勁發一處。 八極拳卻有六大開的想法,勁發多處,是以爆炸勁為依歸。 這兩種拳間的觀念有何區別呢? 討論這個問題,應該很有趣吧。 |
看了很多關於六大開的討論文章, 興起了研究這六大開的興趣, 希望在2009年內能把「六大開」研究清楚,並寫下一篇像樣的論文。 除了以上的想法外, 最近也老覺很有必要把八極拳的各種相關資料再重新審視一番。 這個八極拳在現今已發展近三十多門派,其中內容也大不相同, 如果能就傳承武術部份作一個研究整理,一定有助於了解格鬥技能部份。 暫時把它列為2009年的目標吧。 |
看了您的分析之後,頓感壓力, 原來明家明白人很多,只是隱在社會的各角落, 屆時我著手寫時,需要更加嚴謹,才不會貽笑大方。 我想從幾個方面來下手, 一、台灣劉門武藝的套路及運用的闡述。 這一部份比較沒爭議,也比較明朗。 二、吳氏和霍氏的資料分析, 因為這一部份網路和書籍比較容易取得。 分析研判上不易出錯。 至於馬家,和其他各家得看收集到的資料是否齊全而定, 三、在最後附上幾篇論文, 比如:1、形意六合,八極六開的比較。 2、各家六大開,和八大招的區別。 3、金剛八式之研究。 4、其他題目…等。 大概等農曆年過後就著手吧。 請拭目以待。 謝謝支持。 |
我目前正計畫寫「六大開」這本書, 卻碰上了「蘇先生自稱得自劉大師的親傳「六大開拳」真藝」, 這是真藝秘傳在劉門中只有蘇先生自稱:「他個人才有」, ![]() |
引:蘇先生八極螳螂所示範八極招式應用 ![]() 朝烜>您對第#33樓所示「六大開拳真藝」的真偽看法如何呢? 我並不會去懷疑蘇先生有沒有學到六大開 劉雲樵大師本來就應該有傳授 有 是應該的 沒有 難道練不出來? 這些都是些含在所學過的拳路裡的東西 如有看過 應該就有個底 從簡入繁 自繁歸簡 反覆的體會 功夫不是武俠小說 沒有什麼神話 既然市面上有光碟販售的話 我有機會時會看看 朝烜言>因為我計劃要寫有關於「六大開」的書 劉門的六大開嗎? 非常期待 看看現在的六大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何引出爭議 |
單看名稱 應該沒多大變化 可能是加上了部份個人領悟出的東西 以自己的手法命名 本來八極連環就是來台後而創 中間涵蓋極多 不知現在的八極連環是否有變 金剛八式如有不同 應該是勁的吞吐含轉的差異 只是不知還有誰可打出劉雲樵大師的風範 能讓後進一飽眼福 |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2 13:26 編輯 誠如穎叔張哈所言: 招式名稱 那好像是蘇老自己照動作編的 其實 「浮樓開」就是「貼山靠」 「纏身開」是「大纏絲崩捶」 「纏砑開」是「塌掌」 「提肘開」是「猛虎硬爬山」 「按挑開」是「挑打頂肘」加上「左右攔捶」。 「下盤開」是「虎撲」 只是蘇老師的塌掌動作還有加一個小寸捶 (右手塌掌後右腳直接上步衝捶) 大纏絲崩捶又多加一個崩捶(大纏絲=>崩捶=>崩捶(第二個有纏絲勁表現)) 變成有點像連環拳中的動作(千斤墜=>擠身靠=>崩捶) 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其他都差不多 從蘇老師自訂的名稱來思考 有時候對六大開也可以有新的想法,或是更細膩的勁道使用。 蘇先生的六大開和目前武壇通用的六大開,非常相似,要把兩者並存, 其實很不好表達之。 為了免遺珠之憾,我就重新把蘇先生的六大開拳再研究一次, 再來思考寫法。 蘇先生的光碟中所載六大開拳,以六個部份來組成。 第一部份:片頭猛虎硬爬山的示範。這個示範其實在蘇先生的網站上就有說明了, 我曾轉載在拙著小八極拳全組手中第47頁。 但本碟和書中所載在第9式磋步提肘式後,左右手互 錯了。 第二部份:六大開拳真藝:附一段歌訣: 第三部份:六大開運氣法:附一個六芒星。 第四部份:六大開拳解說: 第五部份:六大開拳實戰用法: 第六部份:六大開拳對練: |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2 13:32 編輯 第一部份:片頭猛虎硬爬山的示範。 這個示範其實在蘇先生的網站上就有說明了, 我曾轉載在拙著(大展)小八極拳全組手中第47頁。 但本碟和書中所載在第9式磋步提肘式後,左右手互錯了。 這是該內文的轉載。 附:蘇昱彰先生作「八極拳秘芨真本-猛虎硬爬山之真實」 授傳揭秘,使用本文者請註明出處,我負文責任,外人參考無益處,信心不純。 猛虎硬爬山是八極拳最出名招式, 因為神槍李書文師爺用這招式,打遍天下無敵手, 他也是近代締造武術從不失敗,影響武林界的最主要歷史人物。 如今這招式各色各樣,各說真傳招式, 什麼孟村自稱掌門人吳連枝(澎風獅),長春系統天津系統等等,都不同動作, 就像劉雲樵師父門生們,從他過逝十年後的今天,也各有千秋各有所異, 在外國常有人問這,也不相信這麼簡單幾拳天下無敵, 為釋其真絕招,維護本門聲譽,特別公開讓自己門人明瞭其真面目,加強練習,而得真 髓, 不像外面公開本招內容那樣,猛虎爬山不但用腳也要用手掌爬山, 下面是劉師父授教"八大招式"內之猛虎硬爬山動作,是秘傳絕招,謹教真門生弟子。 拳意歌訣: 猛虎爬山前後走,前進連環拳掌肘, 提籠換步捨身後,拔前擊後伏虎手, 硬爬山崖運虎爪,上爬後爬手劈掛, 捨身步法爬山步,雄虎上山氣蓋世。 開門手: 提肘開 運氣勁: 腎水三才氣
該派”猛虎硬爬山”開頭的拳架有點暴力, 但接下來一連串的”沉墜勁”和”十字勁”的使用, 此式打起來並不快,但還有一連串的”蓄勁”而且還要加上”腎水三才氣”及及沉穩的”震腳”及心訣, 也就是在學習”猛虎硬爬山”之前要先學會”五行發勁”、”八極易筋經”、”劈掛掌”、”丁字八步式”、”金剛八式”、”開門拳”、”小八極拳”、”大八極拳” 如此發勁才不會像跳舞一般。 我曾在(逸文)八極連環一書中第067頁六、馬步衝捶及 (大展)小八極全組手第043頁(二)黑熊盤肘中討論過, 1、爬山手和扒沙手之別。 2、霍家的猛虎硬爬山由霍文學所演示的只是(見:八極連環第068頁) 1、左手扒左腳抬膝邁步,2、右手扒右腳抬膝邁步, 3、左手扒左膝抬膝邁步。4、右手中段塌掌。 歌訣:(見小八極拳全組手第044頁) 「雙手開口拳、進步直向前、出手奔眉邊、消在打中含、 看位在肘彎,力行劈且圈,沉墜勁莫忘,雙手動輪番, 虎動爬山急,功在腰裏邊,八極鐵砂掌,臂扑重如山。」 可見蘇先生在前面所說:「猛虎爬山不但用腳,也要用手掌爬山」。 原來猛虎硬爬山是「手扒,腳爬」。 似乎是有一定的價值。 但我不相信他所說的「猛虎硬爬山」是一套13式的拳套。 因為傷人的招式,一定要很簡潔才成。 如果一定得把蘇先生的貢獻一併承認,思考進去, 那麼會不會「猛虎硬爬山」這一招是由他所說的那一個13式套路中所節錄出來的呢? 採這樣一個折衷說法,當然比較圓融一點。 但這也只是猜測而已,真象還是不清楚。 不過真偽雖不知,但已無礙於「猛虎硬爬山的用法」。 因為都能用,而且用起來也各有千秋, 都很好用呢! 就當它是各家體悟所得吧, 都能很好的詮釋猛虎硬爬山這個招式。 |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4 23:11 編輯 六大開的諸家討論 ![]() 六大開 “六大開”是六種不同方向的力之合力,八極拳的每一個動作,無不體現六種合力。 發力時,必須講究“合”字,利用身體的頭、肩、肘、手、胯、膝、足、尾之八大部位左右陰陽變化(以重心為軸)來完成六大開(六種力的合力)。 這種完成動作的做功過程稱為“六大開”。 落地成招,即是“八大招”,也就是無極純陽式或者無極純陰式。 但是,六大開落地成招的演化過程,是“兩儀”的變化過程。八極拳的每個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其變化過程即是從無極開始,到有形、到無形的變化過程。 六大開、八大招,不是套路,也不是具體的招數或招式,而是八極拳技擊之術的變化理論。這種理論孟村吳式八極拳門一向多不外傳,有這樣一句拳諺:“甯教幾路拳,不授一句言”。所謂“一句言”就是拳理。因此,在八極拳的發展史上,有說“六大開”是套路,“八大招”是八個招數,均是誤傳。六大開、八大招絕不是套路也絕不是“絕招”,任何武術沒有“絕招”,所謂“絕招”都是相對而言的,是“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拳譜載“沖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沖天炮”是進攻性的招數,“閉地肘”是防守性的招數,“合手”是攻防兼用的招數。這三種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和變形。 “六大開拳”拳譜有載:“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胯合練單陽打,順步腰身變是纏。翻身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下傳”。六大開拳這個套路是對頂、抱、單、提、胯、纏的闡述,不是六大開理論。 六大開——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方向力的釋理如下: 頂:頂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的發力,它是利用身體的某部位(八大部位)向前後、左右、上下直線的支撐、衝撞之力。 抱:抱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用來防守的發力,與頂力方向相反,力相等,發抱之力時,以頂力相符,以保持身軀平衡。 單:單力是八極拳利用上肢的劈、撩、扶等技法象鞭子抽打過程一樣,無具體發力的方向,靈活多變。但發力時,身軀需下沉,以保穩定之態。 提:提力主要是向上或斜上方發出的力,如降龍式。身體移動時,只要一抬腿,一抬腳,就是提力。但八極拳用腿時,腳不過膝,近身靠,身軀同時下沉。 胯:胯力是利用身軀重心為軸,正反旋轉下沉併發力,有“裏別(肩胯)外胯(腰胯)”之分,裏別旋力向內。似“向心力”;外胯旋力向外,似“離心力”。 纏:纏力是彎曲橫向發出的纏繞之力,多用於上肢與身軀配合,如八極拳法的大纏、小纏、抱絲纏,進、退以防為主的技法,身軀似蛇似龍,威力無比。 以上是“六大開”單一每一種力的分析,在身體上只用一種“力”,不能稱其為“招數”。即是“六力合一”,在八極拳技擊之術中,講究“手、眼、身、法、步”。只有手、眼、身、法、步有機配合“六大開”之合力,使意氣力合一,才能完成技擊之術的目的。“六大開”僅是意、氣、力合一之一的力。 |
鄭老師
您剛好說中晚輩的難處
晚輩因為是長拳出身
對於樁步的站法和拳腳的打法都和八極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一開始學八極時的確費了很大的勁......
其實
晚輩的大師兄比我更累
他的八極是學自國術系的課堂
有很多真的很細節的部分就沒有那麼講究
加上他長拳功夫很深
所以他就以動作開展的大八極當作學習的第一套(畢竟動作開展和長拳比較像)
慢慢的將北派長拳的樁步站法和盤架調整成八極的樣子
以我師兄的功夫
他是很容易去變通的
打什麼像什麼味道
他打八極可以用北派馬
也可以用八極馬
發勁震腳都可以很輕鬆的模仿出來
但
就只是「模仿」而已......
細部的內容功法
他是完全不知道的
大師兄當年學習時
其實只有學到套路
教晚輩時也是只教套路
然後一直操套路操套路......
晚輩一開始學習八極時就愛上這種拳術
我幾乎是完全放棄我長拳的功夫
晚輩開始到處求教
上網找影片看
找那些八極老師的文章看
甚至找到一些前輩老師詢問
黃偉哲師叔
武壇後輩的一些老師
我的八極「師祖」楊正隆教授我都找過
一點一滴的改掉我長拳的習慣
一直到現在我打八極才稍微有點八極的樣子
所以晚輩才會說我的風格一直在改
鄭老師您找到的我打的影片是將近兩年前的
我現在打的樣子和那時候的又有差別......
晚輩是想學到真正的八極功夫
我不想只是模仿
所以我得完全拋棄長拳
晚輩沒有調和這兩種盤架
而是放棄了其中一種......
只是晚輩對長拳還是有種說不出的感情
畢竟是自己啟蒙的拳術
所以我長拳的套路還是會偶爾練練
但打起來的感覺又會很像八極拳
練武練成這樣也是很糟糕的......
只能自我安慰自己~~起碼自己練得很開心啦......
晚輩的確沒想到早期風格和後期風格的不同
只是晚輩也很難確定哪種是早的哪種是晚的
而且
有很多前輩老師的風格也是隨著年齡一直在變的......
我會覺得我有點搞不清楚......
就像我曾聽到八極螳螂的人說過
他們的八極拳是沒改過的
是劉雲樵老師最一開始教的那種樣子
由蘇老師在直接傳下來
這種話的可信度是真是假
晚輩也是搞不清楚了......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16 17:01
謝謝鄭老師的說明
鄭老師的意思是說掌握住八極的「本」
招式套路怎麼變化也是沒有關係的嗎?
晚輩自己的心得
其實八極拳乃是「勁」
只要能把勁隨心所欲發揮出來
其實才是重要的
所以八極的招式才會這麼簡單直接
不過
關於這「勁力」的威力和運用
似乎沒有這麼容易測試
晚輩很想跟人試試手
但苦於種種原因......
晚輩很羨慕鄭老師您們有場地和道具可以用
也有這麼多學生和同門可以互相試手學習呢!
鄭老師說到套路的增減
晚輩也想到我一個毛病
就是「套路蒐集狂」......
長拳的套路繁多
晚輩師爺這一系的套路已經算少的
但加起來也有三十二套......
晚輩現下有學的不過七套半(外加四套八極)
有時真恨不得能一股腦都學全了
加上我也想學八卦
學心意六合
學這個那個......
現在對八極接觸較久
有時看別人打拳還是難免心癢......
唉......
說到這是六大開的討論串......
晚輩還是回到話題上好了......
晚輩想請問鄭老師一個問題
關於台灣劉老師一脈的六大開
他的「訓練法」是什麼?
應該不是只是變換各種方式來操套路吧?(晚輩是這種)
說要練勁
那是從套路中去慢慢生出勁呢?
還是心中先對勁道有個定見
在來去追尋??
還是它其實是招法??
是用法?
晚輩有時會想
怎麼樣才算是沉墜勁練成?
怎樣才是十字勁練成?
晚輩曾求教過一些前輩
他們說的都是「感覺」
感覺像被地心引力拖著身體
感覺像是全身鼓漲如球等等
這樣去修
不是像是自己在心中先「生」出個「境界」
然後讓自己去符合這個「境界」
這樣不是會倒果為因嗎?
就是自己也不能證明自己想的境界就是真確的......
講了很多
不知鄭老師能不能明白晚輩的意思......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17 03:04
謝謝鄭老師的分享!!
晚輩練六大開只是打套路然後讓老師修正這樣
老師有編一些六大開招式的拆解(很簡單的)
然後告訴我們要揣摩「勁」的感覺
畢竟我們的六大開是我師兄自己學的
沒有接受武壇的正式訓練
所以一些細節和訓練法的部分就沒有了......
我記得鄭老師有說過您的理念是「三盤絞扣」
這絞扣好像也有一點「纏」意?
那為什麼鄭老師要去掉原本八極的纏絲勁而已爆炸勁取代之?
這爆炸勁和十字勁有什麼細微的分別呢?
至於榖雨前輩的看法
晚輩覺得「自然有」這件事情還是自我感覺
我認為這需要驗證......
否則自己會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
當然啦
老師應該要知道學生練到哪個程度
問題是老師是怎麼看出來的呢??
還有
榖雨前輩的「招式的兩儀」是什麼意思呢?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25 14:31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7-2 17:10 編輯 這個第一開浮樓開 就是把出現在<武壇劉門八極拳>中的<六大開、八極連環>套路中的貼山靠、穿山靠、擠身靠三種靠法集中在這一開中,並且串以次要招式而成。 他認為貼山靠是以後肩背而穿山靠是用肩前尖,擠身靠用肩臂中等部位來撞人。 大體的動作上是 1、起式、左右大履(用劈掛雙劈的方式來作),貼山靠。 2、穿掌穿山靠。 3、後撤步提籠換步,虎撲擠身靠。 但和六大開中的貼山靠動作來比較呢? 見(逸文版)六大開第14頁。 是「撩陰掌」、「虎撲」、「左右大履」後接「貼山靠」。 這個動作的考據, 應該是先以「虎撲手加上雙纏法」來接手後,再以「貼山靠」來了手敵人,最為有威力。 而劉門八極拳隱掉「雙纏法」改以楊家太極拳的「左右大履」。其餘不變。 「 雙纏法」才是八極拳原有的接手技巧,而非「左右大履」。 而蘇先生在本第一開浮樓開中,以「劈掛雙劈」來替劉門的「左右大履」,威力就更次之了。 而且隱掉了非常重要的接手手法,改以「劈掛雙劈」來直接攻擊, 即以用「劈掛雙劈」的遠擊攻法,又如何接上一個近貼搏鬥的「貼山靠」呢? 可見這裏的安排令人難以理解。 穿掌穿山靠部份見(逸文版)八極連環第26頁, 是左右鑽拳、頂心肘、穿山靠。有一個穿掌後再接穿山靠,基本上相雷同。 擠身靠見(逸文版)八極連環第22頁。 是左右大履接擠身靠。 而蘇先生這一部份,作了一個摟手,接擠身靠,這裏問題也來了,這樣的擠身靠如何能在心胃中線來作攻擊呢? 只一個摟手,能入中門嗎?那敵人也太弱了吧。 由以上分析這個第一開「浮樓開」是個拼裝的套路, 是結合原劉門八極拳「六大開」和「八極連環」而成, 其實可直接劉門的四個套路來學得這開的技巧。 本開命名「浮樓開」, 如果以「開」為開門之法, 「浮」為拔跟之法, 「樓」為接手化勁之法, 也不過都是一些手部技擊的技巧而已。 依舊沒能看出和八極拳的大槍之間有何關連。更別說是丈八大槍的第一種開門技巧。 下回我們來分析組手運用,這一部份比較是蘇先生的發揮,是他對本開的招式運用,也是他的武學思想。 |
100# Guest from 218.169.98.x 雲中客 上面那篇是我寫的,忘了將我的暱稱打出,我就是雲中客.我還要順便說,劉大師的八極拳應該說是鞭子勁. 屬於鞭子勁道的八極拳,我啟蒙拳種就是通背拳,通背拳中有不少使用脊椎發勁的快速動作. 其中不同樣的,就是腳下的步法.步法在八極使用的是熊步,因此他們的動作比較慢. 但是在發勁的過程幾乎是一樣,我們通背也有五行,但是略有不同. 太極的打法也符合五行,吳圖南先生的太極拳也是用五行來貫穿經絡,還有作為養生功用. 關於蘇先生的六大開打法,我從頭看了你們的說法,我覺得你們看法不是很貼近蘇先生原意. 從第一開來說,上焦氣能不能打人的問題,這我覺得聽起來有點好笑. 蘇先生的東西我有看過,因為我對他的五行氣很感興趣,我也同樣研究吳氏太極與楊氏小架. 裡面的東西很接近,因此我特別想看看蘇先生與我們有何不同. 我提供我的看法,第一招蘇先生有點類似用劈的方法來進來貼山靠,在我們看來很正常啊. 你們忘了八極參劈掛嗎?接下來,最後那各按掌,也就是說用肩膀進行靠的方法 這不是用上焦氣,而是由丹田氣上升至肩膀.這方法在劉大師武學心得有說,怎你們沒看? 第二開,那2下我想不是要拿來破壞對方的,那除了撩陰之外,我們通背的看法就是預備踢腿. 用手朝對方下步向上撩起或者撩陰,右腳尖移動也可以隨時踢起蹬或是踩. 第三開的猛虎硬爬山,每招都是很毒的招數.毒辣的招數,不代表一定要連著用吧? 第四開的用法,這是很典型的槍招,也是近身靠,頂,刺. 第五開頂肘用法基本上與武壇的很類似,連第六開應該不用說也知道怎用了. 這些用我們通背來看是再明白也不過了,不知道你們看法怎樣...... |
蘇先生的八極並沒有自創,五行勁也不是他自己編的.
不是看低蘇先生的才華,光憑他還沒有辦法創出手腳配合五行勁道的方法.
在吳圖南的太極功裡面有談論到五指配合五行,與蘇先生說的一樣;
還有今年出版的劉大師武學心得一書裡面也有說到五行配合八極的言論.
這是紀錄劉大師言論的書,作者不幸早逝,但是有將劉大師的心得紀錄下來,
我想鄭先生你的評論不中肯,
我在徐紀先生的言字中,我也有發現其實五行勁的練法他也會,只是不想說出.
他曾說看劉大師演練大八極的推窗一招,看見劉大師的招式,從腳底湧泉到手掌的勞宮穴,勁道完美如南北極相對,
他無意間說出五行勁的文字,必須是明眼人才能看得出來.
關於六大開,
劉大師本身自也有說過要把一些秘密帶入棺材,得到他真傳本來就是開基三老,
我不用說你也知道是誰.
我不是武壇的人,我是練陳太的,
但是我看蘇先生的六大開很有劉大師的影子.
雖然某些動作是蘇先生加入螳螂的手法,但是8成都還是原來劉大師的武術.
蘇先生的六大開應該是空手部分的六大開,
而武壇的六大開應該是槍法的六大開練法.
李書文打人的招數不會太多,但是不代表他不會散手組合併起來教給劉大師.
就如同董海川,他晚年在史計棟家渡過,他就將原來的八卦掌整合整理成64掌,
然後將文字寫出還畫圖,這只有給史六,
難道董海川不懂招數太多對實戰無用嗎?
他知道,
但是還沒到一個程度,經驗的累計很重要,招數多,可以組合,
同理,
蘇先生的六大開,我認為沒有自創的嫌疑,
有可能是徐先生跟梁先生兩人密技自珍不想說出而已.
請各位去看看劉大師武學心得,你們就會知道蘇先生沒有自創.
不要沒證據就懷疑「侮辱」人!
Guest from 218.169.98.x 發表於 2009-11-19 14:20
100# Guest from 218.169.98.x
雲中客
上面那篇是我寫的,忘了將我的暱稱打出,我就是雲中客.
我還要順便說,
劉大師的八極拳應該說是鞭子勁.屬於鞭子勁道的八極拳,
我啟蒙拳種就是通背拳,
通背拳中有不少使用脊椎發勁的快速動作.
其中不同樣的,就是腳下的步法.
步法在八極使用的是熊步,因此他們的動作比較慢.
但是在發勁的過程幾乎是一樣,我們通背也有五行,但是略有不同.
太極的打法也符合五行,
吳圖南先生的太極拳也是用五行來貫穿經絡,還有作為養生功用.
關於蘇先生的六大開打法,
我從頭看了你們的說法,我覺得你們看法不是很貼近蘇先生原意.
從第一開來說,上焦氣能不能打人的問題,這我覺得聽起來有點好笑.
蘇先生的東西我有看過,因為我對他的五行氣很感興趣,
我也同樣研究吳氏太極與楊氏小架.
裡面的東西很接近,
因此我特別想看看蘇先生與我們有何不同.
我提供我的看法,
第一招蘇先生有點類似用劈的方法來進來貼山靠,在我們看來很正常啊.
你們忘了八極參劈掛嗎?
接下來,最後那各按掌,也就是說用肩膀進行靠的方法
這不是用上焦氣,而是由丹田氣上升至肩膀.這方法在劉大師武學心得有說,怎你們沒看?
第二開,
那2下我想不是要拿來破壞對方的,
那除了撩陰之外,我們通背的看法就是預備踢腿.
用手朝對方下步向上撩起或者撩陰,右腳尖移動也可以隨時踢起蹬或是踩.
第三開的猛虎硬爬山,每招都是很毒的招數.
毒辣的招數,不代表一定要連著用吧?
第四開的用法,這是很典型的槍招,也是近身靠,頂,刺.
第五開頂肘用法基本上與武壇的很類似,
連第六開應該不用說也知道怎用了.
這些用我們通背來看是再明白也不過了,
不知道你們看法怎樣......
Guest from 218.169.161.x 發表於 2009-11-19 22:25
雲中客
我不是來加入戰局的,我只是提出我的看法,
因為在這裡對蘇先生的看法過於偏執,所以我會把自己所想,順便在這裡論述.
鄭先生你說二成不是劉大師的東西,這有點太雞蛋裡挑骨頭了吧.
我說八成還是劉大師的東西,是說他的大致上呈現的東西都還能看見劉大師的影子,沒有人跟老師會是
100%一樣吧?
徐先生說的那東西..在他的千里不留行,第幾頁我忘記了,你也可以直接去它的網站上面也有.我昨天把動作名稱打錯,不是推窗,而是雙撐.
徐秋德的書所提及的五行勁,在許秋德的書也有寫到啊,就是笑塵武集,裡面就是劉大師的演講內容,
你們可以去翻閱看看.
徐紀先生與梁紀慈兩位先生藏技本來就不是新聞,這也不是指控,
他們藏技有理由,也沒有什麼 不對.
梁先生本身就會陳太極所有的拳套,包括太祖下南唐,就是所謂失傳的五套拳路他都會,
只是他沒有公開對外說過.
徐先生還曾與蘇先生在八極螳螂的練習場一起下場動手過招演練,也對學生進行過指導.按照徐先生的各性,如果不是相從過甚的人,絕對不會出現在教導武術的練習場.
若是徐先生不懂這些東西,敢在蘇先生的場子教嗎?
劉大師教東西有所保留那也是正常,任何人沒有權利說三道四.
因為它是李書文的徒弟,得到技術的人,不想說出來,或者傳人不多這也沒有錯.
其他的學生得多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蘇,徐.梁三位先生得最多.
我們通背的練法也要練習氣功,而這些氣功就是用來打通脈絡中血氣瘀滯的地方,想必八極也是.
全部用脊椎旋轉而發勁的拳原理都大致相同,
雖然大體上劉大師有說過,但那也是大略說說,沒有把精要之處說出來,
你能說他自私嗎?保留自己的東西,流傳給少數人,
這是個人想法,我們沒有權利說項.
在幾位大家都對五行勁的說法都極盡類似的狀態下,還去懷疑五行勁是否劉大師所傳就很過頭了.
許,徐秋德兩位的書都有相同完全記載,如果不是劉大師自己說得,他們兩各有那各膽寫嗎?
至於鄭先生你說上焦氣沒有用來打人,這地方就是人家的密傳阿,您又不是他們門下,自然不知,
武術各門都有密傳,是否阻礙進步,看個人的意見.
我不反對,我也不贊成,
因為這是自然狀況,何況很多拳種不需要密傳也能練得很好很厲害,
這種拳類去好好的普傳就可以了,
至於許多名門技術,傳不傳看個人意願,不犯法也沒有道德問題.
Guest from 218.172.246.x 發表於 2009-11-21 00:43
雲中客 AC兄果然有點見識,上焦氣的確可以用來打人,只是許多人並沒看過,沒看過並不代表就是沒有. 有些拳也是用上焦氣打人,比如通背,八極,陳太少數幾招,翻子,鷹爪等. 五行勁要用來去瘀血這是我比較少聽過的,曾聽聞師父說過,但是詳細狀況不清楚.經絡的瘀血我知道可以 靠行氣來推動,當然還要加上用藥外敷內服,這樣才會達到最大功效. 最接近劉大師的八極應該算是我們通背拳,我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通背與劈掛是屬於兄弟拳,許多要領都 相同,除了劈掛手掌是用劈的動作較多外,我們通背以拍摔最多,同樣都是肩背拔出來.而劉大師的八極是 李書文晚年所改,李晚年研究劈掛甚精,所以將八極很多動作融入劈掛的方法,提升了速度與戰鬥力;同時 也提高了學習的困難度. 我看劉大師的拳有熟悉的感覺,因為太多脊椎拔勁的動作,劈掛與通背相同,扭腰卻又不能喪失背的拔勁, 協調勁道打出來,才能夠有鞭的感覺.而劉大師的八極就是以背勁拔出,在落點的時候瞬間沉墜,這樣胯便會 向下沉而肩拔出的勁道會向前發出,旋轉脊椎,沉胯拔背,前後對稱,這樣就成了纏絲,沉墜,十字的三合一勁道.我們通背只少了一各沉墜. 上焦氣的打法就是火與金的勁道(這是蘇先生的說法),我們的說法是摔,穿兩法的動作.說法不一樣,但是 實際的作法都一樣. |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51/3977840048_c98e5a00b1_o.gif
![]()
老師和謝中昱教練,示範場域沾跌之法。
正人 發表於 2009-10-7 03:05
雲中客 我暱稱叫做什麼,不關別人的事吧?劉大師本身就是各神秘的人物,這不可否認,光是看他教授學生的內容, 就可以得知一二.徐紀先生有很明顯的五行勁影子,難道你們沒有發現嗎?把徐跟蘇兩位先生的內容,拿起來比較 ,或許你們可以看到他們某些地方都會很類似.比如大蟒纏身,這兩人的肩膀都會向上翹起,這就是劉大師說的 勁道發出,脊椎打直,然後又恢復沉肩墜肘,跟我們通背一樣. 比較晚期的學生,身體不會一弧一直,這是很明顯的不同.我有看過梁紀慈先生的太極老架還有砲捶.打起來雖然 看得出有參雜八極勁道,但是還是威力相當十足.我看鄭先生的示範,類似的動作看得很多,而鄭先生你的東西跟 柔道空手道的動作幾乎一樣,似乎看不出來八卦的擰,轉,履,迎等手法.八卦不是一昧的帶,領,拉而已,勁道還必須 要注於脊;融乎丹田源於走轉,利用走轉的方法將丹田勁依照逆行的螺旋方式打出,所以這時若用拳,必定會阻礙 身體氣血的流行,因此用掌最能打出貫穿敵人身體的螺旋纏絲勁.腰胯還必須一順一逆的向攻擊方向行動,上面的 螺旋勁道屬逆行,下半身的勁道屬順行.這樣打出來的勁道就是一各圓.依照經絡運行的方法來看,上半身與下半 身的氣血運行剛好相反,而八卦掌剛好就是符合這種練法的最佳例子.其他的拳種除了太極之外,幾乎沒有拳跟 八卦一樣走反勁道,自己本身就是順逆兼具,打人當然也就是纏絲不斷,源源不絕. 本人也曾練過10幾年的八卦,我老師就是香港的鄧昌成老師,但是我最感興趣的則是陳太,練習八卦掌讓我在 太極的看法上有更大的幫助;內家拳法的理論大致上相同,如果從內家的觀點來看八極,劉大師的八極比較接近 通背還有劈掛.如果你們要看劈掛,可以看看郭長生系列的劈掛掌,運動脊背來達成鞭的打擊勁道,與通背摔拍有 異曲同工之妙.若要談氣,則氣有不同樣的練法.大部分的武術家練的是武術氣功,但是武術氣功著重在丹田氣, 比較少有全身顧及的練法,因此練完之後尚有所謂的拍打功. 所有的氣功脫離不了下丹的練法,進而進入中丹,上丹則是因為修行者才會使用,武術家不用.不少武術氣功練久會上火,因此血壓升高對武術者來說是各很難脫離的結果,所以我比較建議練八卦來代替氣功練習,或者用八卦 來散去過多的餘火,不散則日後必有重病.至於霍家的八極是原本型態的八極,霍家的八極不少地方是劉氏八極 所不及之處.霍家八極的形較為沉重,從經絡的看法來說,他們練的是腎氣較多,因而對自己身體的內氣循環有很好的幫助.霍家的八極易勁經我曾完整的看過八趟,但是我覺得不需要練到八趟,因為現在人的時間沒那麼多, 前面三趟練完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易筋經的練法就是在增強下丹的氣,還有通過低姿態的練習,加大心肺能力的練法.將易筋經的功力養成後,配合 八極的招數,打出來自然力氣勁道勝人一籌,威力當然強大.有得必然有失,李書文晚年精神充沛,就是得自於本來 的八極練法,後來改變打法與練法,讓打擊的速度變快,自然就會捨棄本來那種沉重的打法.但是,我說但是,霍家 也有五行勁的練法,就是藏在易筋經裡面,這點我曾問過祝天京先生的弟子,不過他們不說五行勁,而是八極五行 六合法.我記得劉大師的八極拳圖說裡面有提過這名字,所以霍家跟劉大師都有基本相同的東西,但是後面的打 法變化就是在李書文晚年的取捨中成立的.所以,李書文上下傳承系列的,確實有基本相同的五行勁道打法,我想 這應該是羅曈李雲表系列八極的特色.而李書文就在原本的五行勁道上面再加上易筋經的練法,進而改成霍氏 八極與後來大家看到的劉氏八極. |
運氣於上焦可能有不同看法。不知雲中兄是如何判斷氣有無運於上焦的? 謝謝。 AC |
雲中客
劉大師本身就是各神秘的人物,這不可否認,光是看他教授學生的內容,就可以得知一二.
徐紀先生有很明顯的五行勁影子,難道你們沒有發現嗎?
把徐跟蘇兩位先生的內容,拿起來比較,或許你們可以看到他們某些地方都會很類似.
比如大蟒纏身,這兩人的肩膀都會向上翹起,這就是劉大師說的勁道發出,脊椎打直,然後又恢復沉肩墜肘,跟我們通背一樣.比較晚期的學生,身體不會一弧一直,這是很明顯的不同.
我有看過梁紀慈先生的太極老架還有砲捶.打起來雖然看得出有參雜八極勁道,但是還是威力相當十足
.我看鄭先生的示範,類似的動作看得很多,
而鄭先生你的東西跟柔道空手道的動作幾乎一樣,似乎看不出來八卦的擰,轉,履,迎等手法..
Guest from 218.169.98.x 發表於 2009-11-25 14:08
Guest from 218.169.98.x 發表於 2009-11-25 14:08
雲中客
露餡的恐怕不是我吧?
鄭先生,你將空手道跟柔道還有合氣道的東西混進來國術,
(按:我是把我所有會的武術,包括中國、台灣、東西洋的武術,只要是我會的,
全會放入組手攻防中;但不放在「各別國術拳種」裏,我還是主張「橋歸
橋,路歸路」,一點都不能混淆的。所以八極拳得像八極;八卦得是八卦。
不要含混攏統的這麼說,我不覺得這一類說詞,客觀,沒惡意。)
這點我不管,反正你愛怎麼教那也是你的事情吧?
我來是來討論對蘇先生武術的評論偏執問題,
(按:您不同意的部份也能逐項反駁呀,但不能說別人偏執。偏執這一辭句,是指非
理性人不依照事實證據胡言亂語,就如同您對我武術動作的評論一般,才會屬
於偏執。我對蘇先生的武術評論,是逐項分析,並無過當之處,不同意的人,
可以據理力爭的,沒那麼困難。)
我所知道的東西當然不少,
我所認識的人當然橫跨不少門派,
但是會說戳破別人,這還是只有你的修養太好才會說吧?
(按:您的國術見諦是否有說錯屬於另外一個客題,我就姑且不論,但您其實真的不
懂柔道、空手道和合氣道卻在裝內行嘛,既然對這些武術不了解,怎麼能說別
人的動作和這些拳術動作幾乎一樣呢?真是草率到不行。我這麼老實的指出
來,也很於心不忍呢~~!,這麼真誠的把您指出來,您應該有雅量不會惱怒
吧。真正的目的還是在於希望您不要信口開河胡亂評論人,評論一定得謹慎,
知道一分,說一分為佳,這是為文的基本態度而已。)
我從來沒有說我知道得非常的多,
我用八卦還有通背的角度來看拳術,這應該也是我的自由吧?
(按:所以我只針對您說我的部份回應,也算尊重您的發言。雖然我看您的內文只是
推理及耳聞居多,就能得到這般驚人的結論,也是你的自由,尊重呀。)
至於上面不知道哪位仁兄說要去你們場子較量,這也是屬於心服氣躁的作法吧?
我參加香港的武術比賽也有9屆了,看的武術門派也算不少,
我也過了找人PK的年紀,不敢說自己很強,至少不會給師父丟臉.
(按:恭喜您,學以致用,沒讓國術丟臉,我輩之福。)
看得出來你很用力的在維護你的顏面,這很正常,
不過先將氣功練法還有畫面放上來的,恐怕不是我喔.
(按:放上氣功練法的畫面是要暗示您,氣功我也略知一二,別老認為「我不是他
門生,就得不懂」,我只是不想就這種抽象不易外表看出的東西來著墨,尤
其您說的五行勁的真偽問題,我已儘力避免涉入,都說多談武術技法了不是
嗎?)
我不想對這種有的沒得說一大票,
剛好也是有AC兄討論上焦氣的問題,這議題本來就是信的人信,不信的人不信.
我實在搞不懂怎麼你這很喜歡挑蘇先生毛病,
(按:有出版品市面流通,就不怕評論,相反地更應該勇於接受市面的論斷,這是
出書人都應該有的素養。但也得有毛病才能被挑,沒毛病就只能被讚美而
已。和您對我的評論不根據事實純粹只是意識型態,天差地別。)
我看過他兩次,一次在高雄中山大學的武術研習會,一次在美國辦的武術比賽上面.
我稍微有跟他聊過天,他人很豪爽對於提出的問題全部不吝指教,學的很多也很精細.
他自己說五行勁道是劉大師教的,
當然你們有很大的意見.
很多人不喜歡蘇先生,因為他算武壇裡面最有錢最會出錄影帶的人.
(按:天呀,連這點您也知道。因為他是武壇裏最有錢…的人,所以很多人不喜歡
他。~~!這算什麼論點。)
怎麼很多人就不想去想看看,徐紀能跟蘇先生這麼好,為什麼?
經過這麼多外界批評的風雨,只有徐蘇兩位在武壇交情最好,還能在蘇先生的場子指導
學生?
我看有頭腦的,應該都想得出來吧?
(按:想不出或不以為然的人,算沒頭腦的人嗎?)
說穿了,台灣武壇的秘密又不是多隱密的東西.
郭肖波,官鋒忠等人都有把很多事情說出來.這又不是秘密,
(按:您說這郭、官…等人對外放了很多類似的話哦!這兩人我都見過,應該不是這
種人格,不會這麼扒糞吧~~)
況且很多東西幾乎很多人說的都一樣,秘辛沒什麼好談,功夫最實在吧?
我也看過蘇先生表演過大八極,
他年紀大了,雖然比較慢,但是勁道還是相老辣.
力量如何,你們自己去試驗看看,
我曾經跟他的學生玩過幾手,
也是我驗證所謂蘇先生的八極勁道五行勁,果然不是省油的燈.
這東西只有自己去碰過才會知道.
至於上焦氣的運行,
AC兄,你只要氣一上肩膀,陰蹺有很大的反應,那就是你練對了.
我們通背是練背後督脈入骨之後,再從手指彈出,
練氣方法不同,所以細節你自己參考看看.我只說到這裡,
功夫好不好,大家用眼睛身體去試驗就會得知,
我從不敢說自己很好啊,至少我不敢出來亂教亂掰,
(按:這種情緒字眼,最要不得。您又暗示誰出來亂教亂掰呢?)
我認為蘇先生功夫強,禁得起考驗,因為我嘗試過.
(按:不反對,但那只是您的最愛,別人未必要得跟進。鹹菜蘿蔔各有所愛。也不
能這樣就說人偏執。)
Guest from 218.169.102.x 發表於 2009-11-26 21:53
請問鄭老師,我發現您八卦掌也是一起一落的,是否有其用意呢? 謝謝。 哇~` 您看的好仔細哦,其實沒什麼啦。 那是上課時,講著講著,玩了起來,就隨便亂走了起來。 所以動作上誇張了一些。 真實對敵不會這麼一頓一頓的。 不過我的走轉,也是後腳蹬,所以有衝滑的動作,夾在兩步之間啦。 |
喔! 沉墜勁,在對戰中是應該始終保持的。 這是八極拳的特色。 否則不易拔敵人之跟。 |
還有這位蘇大師看起來身體浮浮的 有時候我也這樣覺得.. 但想想 會不會是因為蘇老師父是練螳螂 而且體型較為輕盈的關係? 或許體形應該不是 我個人猜想是否與螳螂有關 蘇老師父的螳螂拳示範也有這種特性.. 我沒學過螳螂 不過我看過幾個螳螂的人 都讓我有"輕快""勁脆"的感覺 |
馬氏通備八極拳金剛八式(Ma-style Baji jin-gan-ba-shi)
[youtube]uGSS7sEzQVc[/youtube]
歡迎光臨 台灣武術論壇 (http://bbs.wushu.net.tw/)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