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潁叔張哈
謝謝鄭老師的分享!!

晚輩練六大開只是打套路然後讓老師修正這樣
老師有編一些六大開招式的拆解(很簡單的)
然後告訴我們要揣摩「勁」的感覺
畢竟我們的六大開是我師兄自己學的
沒有接受武壇的正式訓練
所以一些細節和訓練法的部分就沒有了......

我記得鄭老師有說過您的理念是「三盤絞扣」
這絞扣好像也有一點「纏」意?
那為什麼鄭老師要去掉原本八極的纏絲勁而已爆炸勁取代之?
這爆炸勁和十字勁有什麼細微的分別呢?

至於榖雨前輩的看法
晚輩覺得「自然有」這件事情還是自我感覺
我認為這需要驗證......
否則自己會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
當然啦
老師應該要知道學生練到哪個程度
問題是老師是怎麼看出來的呢??

還有
榖雨前輩的「招式的兩儀」是什麼意思呢?

TOP

朝烜1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25 16:12 編輯
謝謝鄭老師的分享!!

晚輩練六大開只是打套路然後讓老師修正這樣
老師有編一些六大開招式的拆解(很簡單的)
然後告訴我們要揣摩「勁」的感覺
畢竟我們的六大開是我師兄自己學的
沒有接受武壇的正式訓練
所以一些細節和訓練法的部分就沒有了......

我記得鄭老師有說過您的理念是「三盤絞扣」
這絞扣好像也有一點「纏」意?
那為什麼鄭老師要去掉原本八極的纏絲勁而已爆炸勁取代之?
這爆炸勁和十字勁有什麼細微的分別呢?

至於榖雨前輩的看法
晚輩覺得「自然有」這件事情還是自我感覺
我認為這需要驗證......
否則自己會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
當然啦
老師應該要知道學生練到哪個程度
問題是老師是怎麼看出來的呢??

還有
榖雨前輩的「招式的兩儀」是什麼意思呢?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25 14:31

這個東西是很個人化的體悟啦。
我認為八極拳是很火爆的拳種,其「發如炸雷,運勁如瘋魔」。
所以勁法上也應是緊扣著這個精神,

故由沉墜勁的「一豎直線上下方位」至十字勁的三度空間的「一橫一豎上下左右方位」最後歸於爆炸勁的「周圓十方的方位」,也就是「八方極致」。
相關討論放在逸文八極連環第五部份附錄中094頁和108頁。
1、沉墜勁之探討--以馬步為例。
2、格鬥八極拳內勁試析。

至於「纏絲」我把它歸類為一個「法」,而不是一種「勁」。
陳鑫那本陳太的書把「纏絲」寫成「纏絲精」,而非「纏絲勁」。
探究「纏絲」是什麼東西,是法或是勁呢?

首要的是對「纏絲」的認知為何?
在太極拳的「運勁如抽絲」的技法,是纏絲嗎?
以這種螺旋型態的抽絲方式來發勁,就是纏絲勁嗎?
那螺旋和纏絲如何分野呢?
也很見仁見智。

我個人採「六合螳螂拳」的「纏絲觀念」。
認為「纏絲」是「纏人的絲」,所以它是高明的接手技法,不是攻擊技法。
因此稱之為接手之「法」,而非發人之「勁」。

而「三盤絞扣」也使用「纏絲」,
也是本著「纏人的絲」的觀念,由手法擴大成身法,是用身體來作的纏絲,
以身形纏住對手,再發爆炸勁。

這也附合八極拳中的小纏和大纏的要件。
以手來作是小纏,以身來作是大纏。

八極拳有纏絲是肯定的,而且特重「雙纏手法」,
但我不認為纏絲是發人之勁。
一定要說它是勁法,也末必不可。
比如「劈封」也就是劈中帶纏。
        纏人的絲,一勒緊也能傷人,比如「三盤絞扣」。

TOP

潁叔張哈
了解鄭老師的意思了!!

鄭老師認為纏絲不是「發」勁
而是敵人攻擊我時我們的反制技法嗎?

關於纏絲勁真的有很多說法阿
鄭老師說的這種接手技法
是否為中國武術的特色呢?
中國武術在接手反制這方面好像滿出色的
但主動攻擊的技法呢?
不知鄭老師是否可以說說主動攻擊的技術?

不知鄭老師對周身牽引螺旋發勁的看法是什麼?
這是否也是一種纏絲勁?

TOP

朝烜1
了解鄭老師的意思了!!

老師認為纏絲不是「發」勁

而是敵人攻擊我時我們的反制技法嗎?

關於纏絲勁真的有很多說法阿

老師說的這種接手技法
是否為中國武術的特色呢?


中國武術在接手反制這方面好像滿出色的
但主動攻擊的技法呢?
不知鄭老師是否可以說說主動攻擊的技術
?

不知鄭老師對周身牽引螺旋發勁的看法是什麼
?
這是否也是一種纏絲勁?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25 16:14

關於「纏絲」這個話題,用文字很難明白陳述。
就是手把手的教學,肢體能力弱的學員,也未必能當下理解呢。
更何況各派對「纏絲」的實務認知,出入也很大。

現在僅就我的認知的「纏絲」來談而已。


首先我認為「纏絲」的命名,就含有「纏住人的意思」,而非螺旋的轉而已。
因此它有能力不用採抓的方式,就能借著全身任何一個接觸點,
即能「沾粘連隨」聽住對手,控制對手的重心,
而這是陳鑫所繪的人圖全身布滿線的意義。
而且因為「纏絲」的關係,施展者也能全身貫串而易於發勁。


所以「纏絲」是一種對外敵而言能沾擒,對本人來說能貫串發整勁的一種技法。
用來「主攻」或「防守」都可以。

另外我認為「螺旋」和「纏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
其使用的部位、練法和用法都不一樣,
螺旋很滑溜,但纏絲很沾粘是最大的差異。
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體悟和使用的技法而已,各派各有見解,僅供大眾參考。

TOP

朝烜1
在蘇先生的六大開真藝光碟中
稱第一開為浮樓開(也稱為黑熊三靠壁/)
是運用上焦心肺氣來演示黑熊三靠壁,
(按:用上焦心肺氣,恐怕不妥,打人都是丹田氣的,尤其貼山靠更是如此。或有他意呢?就教高明。)

就是把出現在武壇劉門八極拳中的六大開、八極連環中的貼山靠、穿山靠、擠身靠三種靠法
集中在這一開中,並且串以次要招式而成。

他認為貼山靠是以後肩背而穿山靠是用肩前尖,擠身靠用肩臂中等部位來撞人。

大體的動作上是1、起式、左右大履(用劈掛雙劈的方式來作),貼山靠。
                          2
、穿掌穿山靠。
                          3
、後撤步提籠換步,虎撲擠身靠。

他提供一首歌訣:熊行靠崖晃身肩  手捶肘捶肩三捶
                             
貼山穿山水火集  擠身靠打爆發水
                             
活步貼山打後椎  穿山靠亂三才位
                             
靠打擠身要心胃  心身慈悲毒手違

字句不順暢,應是國學不強的人所編的東西。
但也能表現蘇先生的想法,

研究他的光碟,這東西也非看不可,不能因為編的很不通順,就省略之。

我嘗試用我自已的想法來解讀這個歌訣的意思,當然未必合原著者之意,不對之處尚請高明指正。

熊行靠崖晃身肩:
熊晃、熊步、熊靠等仿熊之行是武壇劉門八極拳的主張,大陸其他門派沒聽過這種說法,
而格鬥八極拳的體會,八極拳是仿虎之拳,虎撲直行,其用在虎撲,在爪扒。所以不採仿熊、熊靠之意。
「靠崖」是在描述貼山靠的勇猛之意,因為貼山靠,也有稱為鐵山靠,是向大樹或山壁的貼靠之意。
「晃身肩」,是指劉門特有「熊晃」,故有些人也把鶴之「駿身法」帶入貼山靠之中,原因就在於晃身之法的體悟。

手捶肘捶肩三捶:
本套路中用了三個部位手、肘、肩三個捶法,這個標示了遠至近的三連攻擊。

貼山穿山水火集:
這個字句不易懂,我猜是五形勁法的描述,也就貼山靠是火形勁,爆烈。穿山靠是水形勁法,刁鑽。

擠身靠打爆發水:
而擠身靠的打法是以爆炸勁的方式來作水勁法。

以下三句則是形容打擊的位置。
活步貼山打後椎:
貼山靠,要步法靈活,是使用我的肩尖後處來打擊敵人的後背脊椎處。

穿山靠亂三才位:
三才位是指天地人,也是指上中下三焦處。
穿山靠是用近胸這側的肩尖之處打人,以穿掌來作先行手,所以打三焦很容易。
我猜這裏暗示穿山靠是能在上中下三焦攻擊,故而能亂敵人而防不勝防。

靠打擠身要心胃:
看來這是打中門一線的說法,因心和胃都在胸前正中的心窩處。

心身慈悲毒手違
這是心慈但手毒,故兩者相違之意,是沒技擊作用的補充句子。

以上只是我研究蘇先生光碟的心得,和作者原意不同難免,
拋磚引玉之故,尚請高明指正。

TOP

返回列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