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六大開的諸家討論
八極拳之正本
作者︰趙福江 文章來源︰武魂 

  一個拳種的功法、功理、拳理之闡述,是為了指導該拳種依法、倫理地沿著修煉層次之要旨,堅持不懈地力爭達到完美之拳學境界。

  八極拳不能完全說沒有一點拳理之論述,我在上期的《八極拳之思考》中提到了八極拳譜中的拳理之“簡論”。這個簡論或許因其太奧,又或許因其太過于短簡而被人弄出來個“六大開為八極拳精髓,乃不傳之秘之絕學,”以至以誤傳訛,混淆了視听。

  我感覺,如浮淺地將六大開套路中的“頂肘、抱肘、單揚打、提胯合練、大小纏”理解為八極拳術之精髓、絕技,此種認識就未免太低級,太庸俗了。

  如果將外練硬功“鐵肘功”楞說成高級絕學之“頂肘”的話,那單臂、單腿若作為硬功來練,亦屬于“鐵臂功”、“鐵腿功”之範疇。諸如鐵頭功、鐵掌功、鐵指功、鐵足功、鐵背功、鐵胯功、鐵襠功等等。若將這些即便傻人也能練成的蠻硬功夫統統說成是拳學功法上的絕學、秘技,未免說不通。

  再就是,抱肘又該如何去練?提、胯合練怎樣才能成為絕學?大小纏作為基本功可練其抓力、擰力、裹力、夾力,但在搏擊時,大小纏能纏得上、纏得動嗎?應該承認,八極拳是內外兼修之拳種,這外修功(外練筋骨皮)主要的練功部位,就是頭、肩、肘、腕、胯、膝、足、臂八大凸兀部位的肢體功能之硬度及胸、背、臂、腿、檔的靠打功夫。其鍛煉之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這些部位的抗擊打能力和承受之耐力,增強皮膚的韌性及骨骼的硬度和筋脈的彈力。

  外練筋骨皮,不僅八極拳重視,其它拳種亦無不重視。應該說,這些東西本是習武者所應刻苦錘煉的基本功。然外功再硬,若無內功之催發,功活之達化,則只能徒具蠻力而已,除非對方是死靶子。所以關鍵還須內功之修煉。“頂肘”只不過在鐵肘的外家基本功的基礎上,用它去頂人。實不知其招式高在哪里,神在何處。

  其實,任何把式只要形勢適宜,瞬間疾發,發之有效,皆為妙招招式之間本無高、低之分,關鍵還是善于巧用,富于變化方為妙果。

  不應否認,每個拳種都有自己的講究。這個講究不僅能夠體現出該拳種的特性、風格,並且用簡煉的幾個字就能精到地概括出該拳種的全部拳理之精髓。如太極拳的粘、連、黏、隨,形意拳的起、落、鑽、翻等。

  八極拳講究的“頂、抱、單、提、胯、纏”之說法雖然不盡人意,雖然人們對“六大開”是絕招秘技的說法存有疑竇,然因其六字早在武術界根深蒂固了,要徹底改變六字,顯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只有賦其新義,在六字基礎上,為其注入新的血液。這樣做,不僅利于人們的認知,而且更利于八極拳學的穩定與發展。

  為了正本清源,以正視听,我將頂、抱、單、提、胯。纏定義為六字訣,升華為“六達開”功理。作為八極拳理核心之功法、功理。“達”即功達八極,通權達變;“開”即功法貫開,法開乾坤。

  “六達開”功理即︰頂︰頂點即發;抱︰抱元化力;單︰化繁為單;提︰提胯撥力;胯︰胯圓步方;纏︰纏絲盤珠。

  六字訣每個字都有深刻的內涵,每個字都代表著陰陽八極拳功功法的一種高層次之境界。作為功法、功理來說,它們既可以單獨成立,又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它們是八極門的完整的拳理之體系,是功理、功法妙奧無窮盡的綜合之展示。

  六達開功理之論述為︰

  頂字訣‧頂點即發之功理︰頂點即發如彈簧,腹蘊乾坤氣滿藏;
                                                         陰陽生易源不斷,觸點感應功力強。

  解意之論述︰通過修煉內功,使丹田氣機盈暢,陰陽二氣滋生不息,通達表里,功達八極,遍布全身,任何外力一經接觸身體某點、某面,即產生反彈之感應(觸點即為頂也)。使內在的氣機借助形體之彈抖,迸發出巨大的釋放能,將觸體之物崩震而發之。

  這樣,就將“頂”(觸點即頂,頂點即發)升華到了武學境界之高度。並用此訣指導著諸功活的習練,主導著諸字訣理法之展現。

  抱字訣‧抱元化力之功理︰抱元化力翻覆宇,內氣滔滔源不息;
                                                        遣陰馭陽隨心意,氣機盈體通天力。

  解意之論述︰八極歸元,九九歸一,內抱丹田,外抱陰陽,內外合一,元氣化力。內氣鼓蕩如暗流激淌,內力外發如驚濤駭浪。力發于根,始于腹,行于胯,主宰于腰,達于作用點,顯示于下額,反饋于彼方。

  抱字訣絕不是抱肘之俗式,而是整體形勢的六合機理的功法之風貌。六合即︰頭與足合、手與臀合、肩與膝合、肘與胯合、功與法合、形與力合。

  內抱丹田氣不散,外抱陰陽法機變。內外合一,六合一體,元氣化力,潰敵千里。

   可以說,頂字訣是對搏擊交手之功法妙發運用之揭示,而抱字訣則是頂字訣妙發運用中的內在之動力。

  單字訣‧化繁為單之功埋︰化繁為單道無邊,功臻化境法隨緣;棄縟就捷精功化,單招奏凱一瞬間。

TOP

 解意之論述︰武學一道浩翰無邊,登峰造極人皆所願,功臻化境已屬不易,化繁為單更見真彰,法隨機變棄縟就簡,閃電一擊精功顯現。學時要往深處找,用時要由淺處出。

   此單字訣是對拳功之境界的高層次之要求。學時要深博,用時要簡捷。絕非“單揚打”亦或“單臂、單腿皆為單也”粗淺之說法、低俗之認識。

  提字訣‧提根拔力之功理︰提根撥力爆力驟,氣催力撼沖斗牛;陰陽化極二掙力,勢如狂 防功促就。

  解意之論述︰欲拔其根必攻重心,攻重心即撥其力也。使其力偏而不穩,其勢而不固,其根而浮動,吾則乘其不穩、不固、浮動之機,頂點即發、抱元化力、單招顯功于瞬間。勢如狂 拔柳,颶風斷石般將彼滾彈而起。敵倒眼前不為功,放敵遠處如斷箏。此即提字訣拳功之意境也。

  胯字訣‧胯圓步方之功埋︰胯圓步方腰靈便,輾轉進退料敵先;方圓一距角度直,臥牛之地把敵殲。

  解意之論述︰胯為腰也,腰乃人體中樞樞紐也。腰有內腎二顆,一陰一陽導經絡、主平衡、抑重心失控,調中心穩固。內行固而平合,外落方而達意。內行圓即胯圓,胯圓活而不滯;外落方即步方,方位準而力順。

  陰陽八極拳功功法講究挨、傍、擠、靠近身克敵,因此步法的運用是相當重要的。這就是六字訣為什麼強調“胯”而不是“挎”的原因。

   由于和其近身而搏,所以胯必須靈活,步必須靈動。視其中心、重心之變化,吾必料敵于先,搶其中心,攻其重心,即搶位攻心也。攻心時要善于利用和制造不利于彼、而利牙己的力學原理,如偏心力、向心力、離心力等。

  這時,腰胯與步法的靈活協調與否,往往決定著成敗得失。落步不到位,角度不適宜,則難以發揮頂、抱、單、提之功效而功虧一簣也。胯滯則被其所去,步死則被其所乘,胯滯雖步活,則中心不固;胯活而步死,則重心不穩。

  胯劃一點圓,步活一大片。活胯有攻守之舉,落步有克敵之機。輾轉挪錯,皆有方寸;提落進退,皆有方位。確保己之重心,鉗制彼之重心,得機一舉而破之。胯字訣是技擊功法中,身法與步法的高度巧妙協調之運作,確保功法、功力淋灕盡致發揮的先決之條件。

  抽身換影腰身活,趨前附後胯如陀;彼欲去我如撲影,我擊爾時如戲蛾。此胯字訣功理之歌訣亦適用于纏字訣功理之功法。

  纏字訣‧纏絲盤珠之功理︰纏絲盤珠影隨形,功法連綿不放松;剛柔虛實窺破綻,六字訣法定乾坤。

  解意之論述︰遇強不懼,遇惡不慌,不急躁,不大意,不冒進,不硬拼,要講究策略與其游擊。避其實而擊其虛,避其鋒而擊其側。似蛛纏蜂一般,彼擊我不著,我又豈容爾脫去。待敵力疲破綻百出時,吾即充分發揮六字訣之功理、功法一舉而將其殲擊之。

  六達開功理、功法、身法、步法、技擊法、戰略戰術之要旨,使得開門八極拳之內涵脫俗而升華到武學的高意境之層次。

  這種高層次的功理、功法之意境,絕不是憑空杜撰的,更不是徒具其名,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依照開門八極拳的拳理功法——陰陽八極拳功所闡述的去參悟,就必定能夠在不同的修煉階段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並且還能給你一種催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你產生堅定專研拳學妙諦之動力。

  解決了“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精髓的說法在武術界誤傳許久的不良影響之隱患的問題,創新樹立起具有鮮明特色的開門八極拳理之風貌——“六達開”功埋,就使得八極拳術;日貌換了新顏,從此有了明確的八極拳理,有了明朗的拳學研習之方向。

  編者︰本文作者說,“六達開”動理的創新樹立,“使得八極拳術舊貌換了新顏,從此有了明確的八極拳理,有了明朗的拳學研習之方向”。身為八極拳有名氣的傳人,沒有狹隘的“護短”心態,對自己獻身多年的拳術,勇于直面,敢于解剖,這種氣概,在當今的武林並不多見。

  欽佩之余,亦有一些問題向作者及諸位老師求教︰我們知道,一個拳種真實的過去和現在,一方面留存在拳譜的文字里,但更多是存在于一輩輩舉家實實在在口傳身授的拳術實踐中。本文批判了那種對“頂、抱、單、提、胯、纏”浮淺、庸俗的理解,著意聞發六字訣每個字的深刻內涵。然而我們不清楚,這種由“六大開”向“六達開”的轉變,是、新”還是“回歸”?或者說,這種批判,是對現實的批判,還是對歷史的批判?作者系八極名家的弟子,不知當年那些顯赫的前輩,對此六字訣是如何傳授的,是否也僅是停留在“即使傻人也能練成的蠻硬功夫”階段。以上所問,絕非無關緊要的文字游戲,因為如果真是如此,我們以前所知的八極拳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值得考慮考慮了。

TOP

身在山中不識真——八極拳六大開指南

作者:武華彥

流傳至今的八極拳已經形成12支不同風格的流派。但是,不管哪種流派,在最重要的六大開問題上,看法還是一致的,都認爲“六大開極其藝”,也就是說,六大開囊括了八極拳基本功與搏擊術的精華,是八極門的極品。因此,前輩們攜藝自珍,輕易不露六大開,即使是入門弟子,也難以得到全部真傳,甚至終生看不到六大開的拳理和演練,引爲憾事。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此種狀況已有所改變。最近這幾年,武術刊物上出現了介紹六大開的文章,大家都對八極拳的核心問題給予關注並進行探討,試圖撩起六大開的神秘面紗。然而,因爲歷史的原因,在八極門衆多弟子中,真正明白六大開的人並不多,能夠全部掌握拳理和技藝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對於六大開,八極門人普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筆者習練八極拳多年,自忖有明師的傳授和深切的體悟等有利條件,對六大開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這才敢於“現身說法”,欲使六大開秘傳大白於天下,供同好者研習指正。
  根據八極拳老譜的記載,六大開非常簡明,只有字訣(頂、抱、單、提、挎、纏)和歌訣(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挎合練單揚打,順步繞身便是纏,翻打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後傳)。
在六大開的演練中,一般只能看到六個大勢(攔捶、搨掌、虎撲、貼山掌、纏絲崩、猛虎硬爬山)和一趟六大開拳。據此,有的人就以爲六大開沒有什麽高明之處,不過是極普通的幾個文字和拳架罷了,稱不上八極門的精華。“一葉障木林不見,百川灌河笑大方”,六大開並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中國武術歷史悠久,門派衆多,各個拳種都有自己最高的功法絕技,它們對外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嚴密封鎖。即使迫不得已公之於世,也往往是三言兩語帶過,沒有明師的口傳身授,門徒和大衆只能一知半解,難以領悟要旨。八極拳毫不例外,六大開就是這種情況。
  六大開可以分作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
  理論部分包括“文字傳”和“口頭傳”兩個內容。文字傳就是前面提到的字訣和歌訣,本門弟子背得滾瓜爛熟,武林人士也耳熟能詳。屈指可數的四十八個字能稱之爲理論嗎?能!古人雲“大道至簡”。禪宗“不立文字”,五行學說的核心是“金木水火土”,《易經》的內容是六十四卦,有誰能說它們沒有或不是理論呢?“真傳一個字,假傳萬卷書。”自古以來,拳法豐富多彩,招術變化萬千,生花妙筆也寫不盡其中的奧妙。大師們只能字斟句酌,用最精要的語言概括高超的技藝,再通過現身說法,指點迷律。因此,只有得到耳提面命的弟子,才能通曉本門學說。爲了讓世人了兒解禪宗和修習佛法,智者編寫語錄進行解說;爲了說明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哲學家闡述五種物質(水火木金土)的相生相剋之理;爲了探究陰陽變化,歷代學者皓首窮經,連篇累牘地對《易經》進行破譯。六大開的字訣和歌訣也有詳細的理論分析,只是它沒有表達在筆墨上,而是發揮于拳師臨場指教的口舌中,這就是六大開的“口頭傳”。“口頭傳”也可以看作是對“文字傳”的詮釋。因爲口語具有時效性和隨意性,所以口頭傳的六大開理論是否準確、系統及完整,取決於三個條件:第一,傳承的內容是否純真;第二,拳師的素質是否全面;第三,弟子的領悟是否到位。筆者自視基本具備了以上三點,斗膽把“口頭傳”的六大開簡要整理如下。
  六大開是利用人體八大部位(頭、肩、肘、手、胯、膝、足、臀)發力擊打對方的高超技藝。
  1.頂:施用的部位與攻打的目標置於同一水平線上,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點上,用整勁向前衝撞而出,這就是“頂”。例如,“雙羊頂”是用頭撞;“兩儀頂”是用肘法;“臥立炮”是用拳打;“吃根”是用膝磕。
  2.抱:肢體由外向內攬扣合攏的力量和打法都是“抱”。例如,“砸抱”是用拳頭或前臂;“雲抱”是用肘和手;“圈抱”是用雙掌。
  3.單:凡以單手成勢,借助擰轉伸挺等身法和手法,向不同方位發出劈、抽、挂、挑等勁力和動作擊打對方,都可以算作“單”。例如,“劈山掌”是用掌下砍;“上翻捶”是用拳反砸;“橫單手”是用臂橫掃。
  4.提:它是指用手、膝、足等部位自下而上地猛然擊打對方。例如,“沖天提”是拳與膝合用,同時向上擊打;“挑提”是向上的掌托打再加上腳搓踢;“撣手提”是雙掌向下反抽與足尖向上彈踢相結合。
  5.挎:擰腰坐胯,突發轉體,運用手、臂、肩、腿等部位,向外或向內發出靠、擠、崩、撞的勁力和動作,擊打或摔倒對方都是“挎”。例如,“翻挎”是用肩擠胯靠腿絆臂撥的合力使對方仰面翻倒;“折繮挎”是把拳與肘結合起來擊打對方;“挂塔”是用手的推拉配合腿的外挂,打出合力,使對方俯首撲地,這也歸屬於“挎”。
  6.纏:以腰爲軸,通過手、臂、肘、腿等部位,向上(下)往外(內)施轉纏繞,運用刁、扣、捋、鎖等勁力和手法擊打對方都屬於“纏”。例如,“擁身纏”是借助轉腰旋臂的動作“以圓破直”,化解對方的攻擊,再順勢推撞或崩打對方;“小纏”是用雙掌化解對方的抓捋刁扣,同時擰轉切壓,損傷對方的腕部;“抱肩纏”是以手按臂纏解脫並反擊對方的抓肩。

 踢、打、摔、拿是中國武術特有的四種擊法,各門各派的技擊內容一般都出不了“四擊”的範疇。六大開也如此。“頂、抱、單”側重於打;“提”主要是腿法,它屬於踢;“挎”的作用主要是摔;“纏”不僅僅是拿,它還包含著更爲豐富的內容。
  通過上面簡要地解說,我們不難看出,六大開是八極拳技藝的高度概括,是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先師們捨棄八極拳架式和技法的表像,提取本質的東西,通過比較分析,找出共同的屬性,進行歸納提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符合中國武術的發展規律。至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六大開是八極門的基本理論,八極拳全部套路和技法都是六大開字訣的組合與演練。科學的抽象必然正確地反映現實。我們以點代面,用六大開的含義和標準分析“八極架”全部動作的屬性,可以做出如下的判定:
  1.臥立炮(頂),2.兩儀頂(頂)3.獅子張口(抱),4.十字拳(纏),5.獻胯(挎),6.撲面掌(單),7.閉襠式(抱),8.六合手(單)9.兩儀頂(頂),10.霸王舉鼎(纏),11.雙肋肘(頂),12.揣襠式(抱),13.架提(提),14.撲按掌(單),15.挖眉式(單),16.搓提(提),17.分肋頂(頂),18.鈎手提(提),19.砸肘(抱),20.跪膝(抱),21.擁肘(頂),22.上翻捶(單),23.抽頂(頂),24.右小纏(纏),25.撩陰掌(單),26.左小纏(纏),27.托槍式(提),28.穿袖提(提),29.通背式(單),30.挂塔(挎),31.單儀頂(頂),32.砸抱(抱),33.貫耳捶(單),34.擁襠胯(單)。
  經典的拳論與核心的秘訣大多言簡意賅,內容精深,因爲那是創作者的心血結晶和“鎮山之寶”,對外人要嚴守機密,惟恐傳出後削弱本門的威力;對弟子要“擇徒而授”,以防被歹徒利用危害社會。這就是八極門人普遍難解六大開,甚至分不清它是理論還是拳架的根本原因。
  六大開不僅有理論,它還有實踐,也就是有具體的拳式、套路、勁法和手法等重要內容。這些年來,八極拳推廣得比較好,品位較高的六開大勢和六大開拳人們已經不覺新鮮,筆者把大家罕見的六個單趟子的動作名稱公佈如下:
  第一趟“頂”:挑提、兩儀頂、折繮頂、滾靠頂、分肋頂、捋手搓腳、抱頭頂、抽頂、挑撲頂、雙羊頂、雙砸肘、雙搖頂、臥立炮。
  第二趟“抱”:雲抱、拐抱、截抱、擁肘抱、崩肘抱、吊肘、雙耙手、閉襠抱、上翻挎、穿袖抱、抱提、劈提抱、圈抱、蹚提。
  第三趟“單”:刺手單、挑手單、翻手撣、撐捶、劈山掌、朝陽掌、撩陰掌、鈎手掌、三單手、翻挎打、上翻捶、抽頂、橫單手、頂陽針。
  第四趟“提”:貫耳提、捋手提膝、挑提、跟提、撐捶、穿袖提、挑肘提、撣手提、鈎手提、盤肘、翻手提、抛扇提、盤肘提、吊肘提、砸抱提。
  第五趟“挎”:滾靠頂、翻挎、圈挎、攔馬挎、沖天提、挎打捶、撩提挎、挑提挎、圈挎、挑手單、折繮挎、撲按掌、挂塔。
  第六趟“纏”:纏肘、貼身纏、撲身纏、抱頭頂、雙背纏、砸抱捶、擁身纏、托槍提、纏臂、纏腕、抱肩纏、捆手纏、迎面掌、回張口。
  六大開單趟子可以看作六大開理論的形象化身,它又是八極門重要技法的薈萃。六大開單趟子可以按照套路演練,可以拆開單打,還可以巧妙地組合起來應用於實戰。爲了使弟子領悟六大開的靈活性,先師們還創編了“六開合演”,全部動作名稱如下:
  
1.挑提,2.鈎手單,3.雲手纏,4.迎面掌,5.攔手提,6.三單手,7.下翻捶,8.吊肘,9.抛扇掌,10.捋手搓腳,11.頂陽針,12.翻手撣,13.盤肘頂,14.雙挑肘,15.撣手提,16.貫耳提,17.穿挎頂,18.攔挎,19.翻挎,20.攔手提,21.盤肘提,22.翻手撣,23.穿袖頂,24.架提,25.滅子腿,26.挂耳頂,27.托手單,28.鈎手單,29.捋手提膝,30.沖天炮,31.雙背頂,32.反抱提,33.回張口,34.挑提,35.攔馬挎,36.挂肘捶,37.抱頭頂,38.抽頂,39.抛扇掌,40.擁襠挎。
  技擊是八極拳的“脊梁”和“靈魂”,實戰是六大開的最終目標。爲了使愛徒的搏擊水平達到極致,爲了使六大一的武庫不斷豐富和完善,八極宗師還傳出“纏靠”、“六手翻”、“六開擷英”等高超的單打和對接秘技。它們都是六大開中的精品,世人難得一見。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六大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二者互爲表裏,構成知行合一的辯證統一體。這就好比鳥生雙翼,車有兩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八極拳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底都是六大開的歸納和演繹。六大開是八極門當之無愧的基本理論和技藝精華。只有在六大開的正確指引下靈幽探奇,八極拳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發展才能夠“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TOP

八極拳六大開簡介


八極拳發源于河北滄州孟村一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此拳剛勁有力,爆發力強,短打近擊,貼身摔拿,剛中有柔,以柔克剛愎自用,既能防身自衛,又能達到期鍛煉身體的目的,因此自古以來的民間有很多武術家都愛好此拳,廣大的武術愛好者和武術界人士也都喜歡把此拳作爲技擊和強身健體的功夫來演練。
但是因年代久遠,形成了幾家支脈,有的保守,把它看成看家之寶,有著藝術不外傳的思想,所以久而久之,練相、練法和理論就不免有所區分,各執一說。我認爲有不同之處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因爲這樣,把許多好的套路和技擊手法漸漸地流失了。
爲弘揚八極拳,使之在民間更廣泛地流傳下來,更好地發揚光大,廣爲武術愛好者練習,繼前輩遺傳,對八極拳加以整理,使用權古老的民間功夫再現其古樸的風采,是我們這一輩習練者最大的心願。
筆者曾隔代學藝,受業于六世傳人八極拳一代宗師丁玉林先生、六世傳人強瑞清之子強毓璋先生以及六世傳人吳秀峰之高足趙福江先生,還有諸葛亮多師伯師叔們和很多好友給予了我指點,正因爲有這樣好的條件,才使我懂得和明白了八極拳,並系統地整理了一批八極拳套路,通過《精武》雜誌和大家共同學習、探討,求大同存小異。
八極拳六開名曰:頂、抱、單、提、胯、纏。由於年久及歷史原因沿傳不同不免有些區別,這是可以理解的。前輩們常講:以折江爲手、頂提爲主、四六爲根。
師爺丁先生曾講:要想弟子功夫好,師父領著前邊跑,意思是說,只有師父下場多練,言傳身教,弟子才能出成績。所以丁爺一生授徒,從不怕麻煩,多是親身演練、示範了。而他一生練八極拳對六開造詣很深,以六打開爲主導功法,六打開中尤以頂和肘的變化爲主導功法,而在六打開中尤以頂和肘的變化爲最妙,那真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丁爺常講:遠打折江近走靠,四六步法變化妙,頂提爲主是真招。八極拳及六打開同按無極、太極、兩儀、四相、五行、六合、七星八卦等易經之說,而且以各種動物的形象,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發展而來,加之人體各部位及關節和人體力學,使八極拳演變出諸葛亮多的拳法、拳理及技擊手法,而每個運輸隊和都有虛詞實、攻防、禦化的各種身法、手法和招法,演練起來,上中下三盤必熟,精益求精、動起來即機智靈敏,就得講手、眼、身、法、步。加之氣口,吞吐吸運,如持久耐力堅持鍛煉,實有促進身體健康,養活疾病及防身技擊之妙用。
在動作變化方面,從實踐中和前輩遺傳分出:上、中、下三盤功夫:
上盤 雲捋抓 帶點提
中盤 挨傍擠 穿靠截
下盤 吃根 埋根 摔拾
總之,八極拳練到最後,就講六打開,頂抱單提胯纏,並不是說練了六打開幾個動作就叫六打開,必須把六字練活,把每個字都能演變出很多變化和技術招法,務必使六趟套路練熟。練到最後必須能運用到:摔打截拿抓閉等六部功夫,以及挫挂撂、分筋、、截脈、寸接、寸拿、寸進入等功法。練功必須掌握好行功氣口、步法和勁力。

口講:哼、哈、喝、噫。
勁法講:"三盤力"上中下三盤;十二力法:盤、轉、裹、捋、蹉、橫、二掙力、十字力、麻花力、纏絲力、劈滾力、借力放力。
步法講:初練時講、馬步、弓步、虛步、跺步、碾步、闖步。
練到步法自如時就要走半高樁、高三樁、拖步、轉步、趾滑步。技擊時,就不要被步法所限制。步法、身形、手法相互配合運用,才能達到攻、防、禦、化技擊有效。
四六不丁八,進退用趾滑,三角八楞步,不弓不馬步,左右拉步,前後趟挂步等。八極拳有句名言:手到身形步法慢,你圍對手轉;只有身形步法快,對手被你牽著轉。因此,技擊時步法就要靈活多變。
現在,很多習八極拳者,都認爲六打開就是六個單練式,反復演練就可以,其實不然,六打開有很多變化,單從六打開第一字""的拆講,就有很多變化和運用,四期《精武》中演練的八頂練到最後一個頂字就有六六三十六頂法變化。
何爲""這也是一個關鍵,其說不一,但都大同小異。筆者師爺對""和六打開造詣最深,曾對我言傳身教。並在八極拳譜續中拆講了六打開。頂,凡身體各部位出尖的地方均爲頂。當身體各部位和對方接觸時用上了""就爲頂。恩師趙福江先生曾講過觸點爲煩,所以運用之所以厲害,它必須由內在的力和外在頂相結合,一起運用才更爲妙,但不是每個人氣口內力都練到了,可是,外在的頂,只要你運用自如,恰到好處,也是威力很大的。
頂分內外頂與上下頂。,都是頂的練法和用法。如五行肘(頂)法是前後左右中連擊時的變化。以上三十六頂既可單抄練習,亦可套路練習。

內頂講:兩儀頂、翻頂、雲頂、環頂、撲頂;
外頂講:擄頂、挂頂、滑頂、挂耳頂、折頂、外盤頂。
上頂講:頭頂、拐頂、穿頂、肩頂;
下頂講:砸頂、挂頂、坐盤頂、扣提頂。
此外還:窩心頂、外挂頂、抱頂、撩頂、背頂、扇頂、盤頂、針頂、劈頂、滾頂、閉頂、崩頂、纏頂、抽頂、掖頂、太極肘(頂)、無極肘(頂)、五行肘(頂)
貼身近擊,就要把頂肘的頂字變化好,同時,八極拳尤以短打近擊爲最宜。雖說頂,肘沒有臂長;但你只要運用靈活,掌握好頂的變化,那頂就要比臂長多了,有句名言:八極拳法肘(頂)最長,所以肘和頂技擊時是不能分開使用的。用頂肘近敵使用時,再把六打開中的各種提法以及下盤腿法的變化相輔助,才是最好的招法配合,應用時才能應心得手。切記,肘法、頂法技擊時不宜過高,以防被制。
關於動變的三盤功,練功時的氣口掌握,三盤力的使用,交手技擊移動的步法和頂肘近距離搏擊時的變化以上只是談出了它的理論,具體怎樣使用,還須言傳身教後,加之刻苦訓練,拳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進而有效地達到攻防技擊的目的。
爲了進一步推動武術事業的發展,弘揚中華功夫,筆者準備在今後的精武雜誌系統將套路演練拍成圖片,奉獻給廣大的武術愛好者,並將頂法的"三十六頂"、六打開的六趟套路(左右面練),和八極拳一些古老傳統的套路,以及本人所學毫無保留地貢獻給大家,供大家參考。文中如有不妥之處,請廣大讀者及武林同道批證指正,有什麽問題請來信來函,讓我們共同探討,互相取長補短,爲振奮中華武術,攜手共進。

TOP

以下摘自馬明達先生《八極拳古今談》(續二)

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嶽山八極」。「開門八極」流行很廣,以至從中衍生出了「開極拳」、「開拳八極」等名目,可參見天津孫玉龍先生的《開極拳譜》(抄本)。「嶽山八極」牽涉到是誰將八極拳傳到滄州的歷史問題,我們以後再做討論,這裡只談談我對「開門八極」的理解。

為什麼叫「開門八極」?官方「審定」的那本「規定套路」提到了這個名稱,但一筆帶過,未作解釋。

據先父的教導,八極拳是專講「破門而入,貼身近戰,以對家的胸腹為主要攻擊對象」的拳法,這裡所謂「門」,當然是指兩臂,即拳諺「手是兩扇門」的「門」。所以,八極的出勢便是「硬開門」,接下來便是「裡門頂肘」、「外門頂肘」;它的精要也被歸納為「六大開」,「開」者,開門之謂也。這些動作和勁法,充分表達了八極拳貼身逼近、硬碰硬打的短打風格。以此來解釋「開門八極」,是八極前輩們的共識,自然極有道理的。我要補充的是,給八極冠以「開門」兩個字,還有更深一層的文化蘊含,而它仍然與「八極」一詞的本義有關。清初學者宮夢仁《讀書紀數略》卷五載雲:「八極,地之窮極處也。」他又指出,八極是由八個「門」為其代表的:

「方土之山曰蒼門(東北);東極之山曰開明門(東方);波母之山曰陽門(東南);南極之山曰暑門(南方);編駒之山曰白門(西南);西極之山曰閭闔門(西北);北極之山曰寒門(北方)。」

以「八門」配「八極」,最早出自何書,宮氏未做交待,我也尚未找到其出處,但可以肯定這絕不是宮夢仁的杜撰。宮夢仁字定山,泰州人,進士出身,官做到福建巡撫,在清初是以顯宦而兼學者的名人,其《讀書紀數略》本身就是一部讀書劄記性質的著作,可惜他疏於為引文注明出處。宮的這種說法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開門八極」的深義。顯然,「開門」一詞含有技術的和理念的兩層寓義。以「開門」冠八極,首先是為了給八極張目,以強調八極的威力和技術特點;同時,這兩個字也大大強化了八極的理念意識,又增加了入極的人文色彩。從這一點上,我們再一次看到古代八極前賢們的深曲用心。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練習八極也罷,研究八極也罷,我想首先應該把「八極」兩個字的蘊義搞清楚了,這樣才好仔細而悠長地感受八極的真義,直到進入享受八極,「揮斥八極」的境域。不然,左一個跺子,右一個跺子,踏地騰騰如砸夯,自覺很壯,沾沾自喜,借用趙衡序孫祿堂先生《形意拳學》的一句話:「充其量不過一匹夫之所能。」話雖刻薄,但環是沒有道理。

下面,再就八極拳的來源問題,略陳一得之見。

至今,在十幾家八極拳圖書中,認真涉及到這個問題的,似乎只有已故的臺灣八極名家劉雲樵先生。劉雲樵先生是李書文先生晚年的弟子,對八極拳在海外的傳播大有貢獻。劉先生在《八極拳術圖說》一書中提出,在滄州地區,八極拳的土名叫「巴子拳」,巴讀如「鈀」,因八極拳握拳時,「五指屈作鈀形,故名。」劉先生又說,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有「巴子拳棍」的名目,他認為這可能就是後之八極拳,「想必以後門中擅文之士,感于‘巴子’之名太嫌粗俗,乃改稱八極。推其時間約在明末清初。」

劉先生的探索是有意義的,但不免有「孤證」之嫌。首先,對戚繼光所說的「巴子拳棍」,我們一無所知,僅憑讀音相近而加以牽合,恐不能令人信服。其次,從字義看,所謂「巴子拳棍」應指流行在四川的拳棍。西周時四川有「巴子國」,因此後代多稱四川為「巴子」,民間習稱川人為「四川巴子」,稱其武藝為「巴子拳棍」,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以為今之八極很可能就是明代的「呂紅八下」,即戚繼光《拳經》所說「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的「呂紅八下」。我持此說是基於以下三點理由。

第一,「呂紅八下雖剛」一句,一是「八下」,二是「剛」,這兩點都與八極拳黯然相合。「八下」是口頭語,正是明代民間拳派名目風格,它很可能源於八極拳的「八招(著)」,後來有人改之為「八極」。前已言及,這一字之改極高明,實際是完成了一次理念上的昇華。「剛」是八極最主要的特點,這是武術界的共識,甚至有些人在這一點上對八極多有微詞。三十年代徐震(哲東)先生為繆淦傑的《八極拳圖譜》所寫的序裡就曾用「剛猛特甚」四個字形容八極特點。先父將八極特點概括為「七剛三柔」。唯褚民誼那本《國術源流考》中說:「劈掛八極門,源流無可考,為北派中較柔之拳術。」先父在其書中批道:「開門八極為藝林短拳,最為剛烈,向稱猛而疾者,何以見得是北派拳之較柔者?信口亂說,誤人不少。」

第二,「呂紅八下」,亦見於明代王圻的《續文獻通考》,只是一般坊刻本誤呂為「內」。這證明呂紅及其「八下」在明代大有影響。

第三,明唐順之《武編》前集《拳》還提到有「呂短打六套。」我以為這位「呂短打」應該就是呂紅。八極本屬短打類拳法,呂紅除了「八下」以外,還有「短打六套」,這很可能就是八極拳的「六肘頭」或「六大開」的早期名稱。

呂紅其人,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就這麼多。呂紅武藝的三個要點——八下、剛、短打六套——都與八極相合,據之,我做出「八下」即八極前身的推論,雖沒有確確實實的證據,但也不算太牽強。當然,我們期盼著今後能有新的材料被發現,能更有說服力地解決這個問題。

「綿張」顯然是個綽號,他的名字已經無從考知,但此人是明代東南地區大名鼎鼎的民間拳家,也可以說是明代浙東武藝的代表人物,他的事蹟比呂紅要多。戚繼光以呂紅與綿張相提並論,雖然對兩人技藝有所軒輊,但也可看出呂紅也是當時第一流的武術家。我們切不可以狹隘的理解戚繼光的評品,不能因為戚繼光說了「未及綿張短打」,便低估了呂紅的武藝水準,不能這樣認識問題。戚繼光提到了呂紅八下,本身就是一種肯定,何況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戚在編選《拳經》三十二勢時還從呂紅八下中採擷過招勢。這證明呂紅八下的確是明代武藝家群體中的卓然一家。


來源:http://blog.xuite.net/touchbaji/blog/16754619

TOP

返回列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