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吳秀峰與“六大開”-韓起先生
□韓 起                                                                《精武》2003年第3期

  讀者大概以為,我既住在練吳氏八極最多的西沽公園附近,又追隨吳秀峰的關門弟子李仲槐先生二十多年,我理應聽到很多吳老談拳論腿的話語,其實不然,吳老的拳論我聽說的很少,起碼的,不如對他為人處事瞭解得多。
  這現象,想一想也不奇怪,譬如對名人,世人關注的總是這名人的逸事趣聞,至於名人從事的專業,除了個別研究者外,普通人沒有多大的興趣,就像歐文•斯通寫佛洛德的那部《心靈的激情》,因為不停地、非常專業地嘮叨精神分析學,所以,遠不如他那部《凡高傳》受讀者歡迎。
  吳老的逸事,就我二十多年所聞,聽到最多的是他與徒弟的恩怨糾葛,而內容,又往往圍繞著傳藝和孝心展開來。
  這同樣不難理解——吳秀峰的功夫奇高,吳秀峰有八極拳六世嫡傳的招牌,所以,不愁有老少爺們鍥而不捨地跟定他。吳秀峰又沒有正式工作(1958年以前),吳秀峰生活維艱且動盪不定,這讓頭腦再笨的人也會想到該用什麼去打動他。
  吳秀峰的玩意不容易得,吳秀峰特別在意徒弟的孝敬心,所謂“師徒如父子”,父子可不是三天五早晨的愛,那是一生一世、不死不休的情與恨,故而,欲求真功的徒弟,註定了要打一場敬師如父的持久戰。
  曾有徒弟想打“速決戰”,他們明白吳秀峰最缺的是錢,於是拿此物開道。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次,王景祥、王喜臣、劉興華等四人請吳秀峰吃飯,吃到半截,王景祥從口袋裏掏出兩千塊錢,向吳秀峰遞過去:“我們哥兒四個湊了兩千塊錢,給您……”兩千塊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頂得上普通工人四年的工資,那會兒羊肉才幾毛錢一斤,說實話,換了我,這錢興許就接下來了,遺憾,吳秀峰不是我,他當時不知是否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反正他發了怒,他拿過錢“啪”地扔到地上,說:“我的東西不賣!”
  對於我這幾位師大爺,我只能怪他們沒讀懂吳秀峰,吳秀峰最忌諱徒弟拿錢直來直去的收買他,吳秀峰講究個情。相比較,有一次田金鐘的做法就非常妥當。論輩份,田金鐘還是王景祥的師弟,也許是我田師大爺歲數大些(田只比吳秀峰小8歲),又是資本家,頗悉人情世故,那次他在陪吳秀峰吃完飯,走到飯館門口,外面大雪紛紛,見此,田金鐘從自己頭上摘下水獺帽子給吳秀峰戴上,說:“這幾年家裏被折騰得也不剩嘛了,這頂帽子您戴著……”瞧!人家事做的多暖人心,不著一點痕跡,而且雪中送帽——比送金條都好,這情景,回蕩著一種很古很古的畫意詩情,你說,吳秀峰能把帽子拽下來、扔到雪地上嗎?論價值,王景祥他們的兩千塊錢,不知能買多少頂舊的水獺帽子。
  吳秀峰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頭:“當老師的,一手心朝上接徒弟的錢,這人就完了。”
  吳老為什麼對“錢”之一物這麼敏感呢?也許是因為吳老窮,面對家境好的徒弟,他內心深處的某一根弦便格外繃緊,表現出一觸即發的高傲,尤其對以錢動其心的方式,他的自尊完全無法接受。
  當然,假如吳老像戴逵那般處世,我授藝你奉銀,笑駡由他去說,事情也簡單,偏偏吳秀峰在“錢”字上守得最緊,大有立牌坊的意思。我們知道,極端執著的人,往往志存高遠,若苦熬到中年以後,他的現實處境與心理目標天差地遠且無計改變,這時候,意志不剛的人便會以玩世不恭的態度遊戲人間,而自視極高不甘心混同于芸芸百姓的人,則可能降低原先的目標,換到另一個方向上體現自身的不凡和權威。吳秀峰當是後一種人,既然絕世武功不能助他出人頭地,那麼,他就在師徒關係中保持他的絕對師尊好了,另外,清白的聲譽也是他傲對武林對頭們的資本。
  不接徒弟的現金,使吳秀峰得以對徒弟任情縱意,表現出“我的東西,我願意教誰就教誰,你不高興可以走人”這麼一種姿態。比如上世紀70年代,有一次,吳秀峰與眾徒圍坐喝酒,酒酣處,吳秀峰一指我老師:“仲槐,給大夥練幾下。”當時,我老師受酒桌的氣氛感染,竟一時興發,當眾打出了吳秀峰私授他的“六大開”。可想而知,眾人是什麼臉色,當場便有幾個人對吳秀峰道:“老師,我們也學這個。”吳秀峰的回答絕了,他脖子一梗,道“我也不知道他跟誰學的。”
  轉天,劉興華把吳秀峰請到家裏吃飯,再提前一天的事,吳秀峰還是那句話:“誰知道他跟誰學的。”
  這明擺著是誰不樂意誰走人的態度。
  事後,劉興華跟我老師等人發怨氣:“我跟老師20年,就學了12趟架子,這些架子是一趟翻二趟、二趟翻三趟……”我劉師大爺在12趟架子之外,當然還會別的東西,而且他的不滿也令人理解。
  我老師不留神露出“六大開”,他那些師兄們便大肆“圍追”吳秀峰,吳秀峰煩了,就說:
  “你們找仲槐學去……”
  因為這句話,在吳秀峰故去的前後幾年裏,我老師又成了我那些師大爺們追逐的目標,可我老師就是不教,弄得眾人洩氣,對他道:“都說老師摳門兒,你比老師還摳門兒。”
  唉!你們李師弟那“六大開”是容易得來的嗎?是20年持續不竭地孝心感天動地換來的,可不是請幾頓飯、送頂帽子買雙鞋的事。別說你是他師兄,就是我——追隨多年的徒弟,也只在此幾個月前,蒙老師賞賜,給展示幾下“六大開”,算是開開眼。“六大開”是不可求的東西,大家不該去想。(前幾日接到一來信,說第八極人到某地傳拳只展示了“六大開”一招頂肘即停。很不以為然,懷疑其人是否會六大開?讀至此,是否明白?——編者)在我老師之外,跟吳秀峰特別有緣的是一個非正式徒弟,這位張師叔是我盟父——其子張雁乃我盟弟兼師兄兼同學,我張師叔的爽朗、義氣是吳秀峰喜歡的,但最為吳秀峰所喜的,是我張師叔從不要求學這學那,如此來,這本就投脾氣的師徒倆,便言笑甚歡。有時,做徒弟的太把武術當回事,會使當老師的心生疑惑。比如我,是我老師所有徒弟中,每天練功最勤的人,這就難免叫我老師有想法,以為我惦著“六大開”什麼的。其實我從來不想“六大開”,起初那幾年是覺得“六大開”對初練者是極遙遠的事,後來,我喜歡從各派武術的比較中把握武術的本質,在八極拳與其他拳種之間做反復的觀照。因為我對“六大開”已“無欲則剛”了,所以最近這十年,向老師透露我的淡定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我認為,我既無覬覦八極之寶的心思,幹嘛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果說,我老師是吳秀峰一生遇見的最具天份的徒弟,那麼,我則是李師門下性情最怪異的,早年老師就說我“個性”,其實老師不知道我邪門到什麼程度——我本人也不自知,是別人一致認為我怪,讓我否認不得。也許,一個用功最勤、持續年頭最長(在我之前的師兄們都不練了)的徒弟,反倒不斷地勸老師把東西傳給別人,這本身就顯得匪夷所思,令人懷疑其真誠,可我就這麼想的,我無欲於“六大開”,所以我“則剛”、則天馬行空……
  在吳秀峰的徒弟中,沒聽到說有誰像我這樣,把苦思苦練與無欲望貪婪接到一顆腦袋裏。在吳老門下,無欲的不用功,勤奮的各懷貪念(也無可指責),於是乎,每年的三大節日和吳老的生日,一心向武的徒眾便大包小包提著往吳老家去,單只糕點,就把吳老的屋裏裝的像糕點店的後倉庫。有時我老師去了,吳老就讓他帶走一部分:“擱著我也吃不了,都壞了,拿走拿走……”
  節日和生日之外,徒弟們常用的孝敬法是請吳秀峰吃飯,吃飯其實就是吃菜,吃菜就不能沒肉,在幾十年前計劃經濟的時代,請吃肉無疑是最對男人心思的,男人吃得暢快,照梁實秋的說法:人生觀都能改變。
  吳秀峰在吃肉時是否動搖了人生觀,我猜不出,反正吳秀峰被徒弟請到飯館,他不認為這是接了徒弟的錢。不過,請吃的徒弟肯定另有一種邏輯:肉就是錢,或認為:你吃了我的。假如沒有這種心理,大家怎麼敢公然向吳秀峰要“六大開”?
   還有,像我趙福江師大爺,曾把吳秀峰請到家裏住了三年,對於錢與物的關係,是完全無關還是有些因果?吳、趙師徒肯定是兩種演算法,趙恐怕覺著“我孝心盡到了,你對我不公平”,所以他後來向吳伸了手。而吳呢?他把趙打倒,當趙說“我就學這個”,吳大概認為“我沒拿你的錢”,所以吳怒道:“我不會!”
  要說,吳老還能給徒弟個鑽空子的機會,不像我老師,簡直刀槍不入,老兩口有退休金,兒女孝敬。兒子又特別能掙錢,把裝修一新的偏單元讓給父母,自己另置新房子,兒子送錢,老爺子都往外推,大概還有讀者記得,我老師抽的煙是“希爾”。
   如今做徒弟的,由於少欲或無欲,早把吳秀峰時代的“三大節”改成隻在春節到老師家去一趟,平時也不請老師吃飯,我二十多年隻請老師吃過一次“涮羊肉”。前些時候我稿費下來,要拉老師再“涮”一次,老師不去,道:“說嘛我也不去啊。”老師知道我窮得快趕上梵古了,說我:“你還不如我呢,省著點吧。”
  我有時尋思,我要是早生30年,趕上給吳秀峰做徒弟,我該什麼命運呢?我只知道,我們家不遠,有一吳秀峰的非正式徒弟,此人迷武術的勁頭不比我小,因為資質差點,一輩子沒把勁找對,加上吳老又特別反感他,別說點撥竅要,他練錯了,吳老都不給他糾正,我這性格,幸虧沒碰上吳秀峰。不過話說回來,我求不著真功也練不歪呀。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touchbaji/blog/13689534

TOP

六大開
“六大開”是六種不同方向的力之合力,八極拳的每一個動作,無不體現六種合力。發力時,必須講究“合”字,利用身體的頭、肩、肘、手、胯、膝、足、尾之八大部位左右陰陽變化(以重心為軸)來完成六大開(六種力的合力)。這種完成動作的做功過程稱為“六大開”。落地成招,即是“八大招”,也就是無極純陽式或者無極純陰式。

   但是,六大開落地成招的演化過程,是“兩儀”的變化過程。八極拳的每個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其變化過程即是從無極開始,到有形、到無形的變化過程。

   六大開、八大招,不是套路,也不是具體的招數或招式,而是八極拳技擊之術的變化理論。這種理論孟村吳式八極拳門一向多不外傳,有這樣一句拳諺:“甯教幾路拳,不授一句言”。所謂“一句言”就是拳理。因此,在八極拳的發展史上,有說“六大開”是套路,“八大招”是八個招數,均是誤傳。六大開、八大招絕不是套路也絕不是“絕招”,任何武術沒有“絕招”,所謂“絕招”都是相對而言的,是“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拳譜載“沖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沖天炮”是進攻性的招數,“閉地肘”是防守性的招數,“合手”是攻防兼用的招數。這三種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和變形。

   “六大開拳”拳譜有載:“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胯合練單陽打,順步腰身變是纏。翻身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下傳”。六大開拳這個套路是對頂、抱、單、提、胯、纏的闡述,不是六大開理論。
   六大開——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方向力的釋理如下:

   頂:頂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的發力,它是利用身體的某部位(八大部位)向前後、左右、上下直線的支撐、衝撞之力。

   抱:抱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用來防守的發力,與頂力方向相反,力相等,發抱之力時,以頂力相符,以保持身軀平衡。

   單:單力是八極拳利用上肢的劈、撩、扶等技法象鞭子抽打過程一樣,無具體發力的方向,靈活多變。但發力時,身軀需下沉,以保穩定之態。

   提:提力主要是向上或斜上方發出的力,如降龍式。身體移動時,只要一抬腿,一抬腳,就是提力。但八極拳用腿時,腳不過膝,近身靠,身軀同時下沉。

   胯:胯力是利用身軀重心為軸,正反旋轉下沉併發力,有“裏別(肩胯)外胯(腰胯)”之分,裏別旋力向內。似“向心力”;外胯旋力向外,似“離心力”。

   纏:纏力是彎曲橫向發出的纏繞之力,多用於上肢與身軀配合,如八極拳法的大纏、小纏、抱絲纏,進、退以防為主的技法,身軀似蛇似龍,威力無比。

   以上是“六大開”單一每一種力的分析,在身體上只用一種“力”,不能稱其為“招數”。即是“六力合一”,在八極拳技擊之術中,講究“手、眼、身、法、步”。只有手、眼、身、法、步有機配合“六大開”之合力,使意氣力合一,才能完成技擊之術的目的。“六大開”僅是意、氣、力合一之一的力。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touchbaji/blog/13078346

TOP

我看八極拳-紫氣東來先生(孔氏八極拳)
                              
八極拳自開山立派至今,已逾時二百餘年。其間出了眾多享譽武林拳勇技高之士,為八極拳在武林中打下了赫赫威名。八極拳法向以剛猛暴撼、剛柔相濟的發力和古樸狠辣、刁鑽多變的技擊方法而名噪武壇,故有清乾隆帝題" 武有八極定乾坤" 之讚譽。可見八極拳是由歷代八極拳家以一招一勢在武林中打出來的一片天地,而不是吹喊出來的。要說喊,也是打得歷代武林中人喊出來的。這就使得我輩習練八極拳者感到無比的榮耀和自豪。

作為八極拳傳承的晚學後進,我對八極拳研習的比較晚。我於數年前有幸拜在八極拳八世恩師孔軍先生門下,正式列入八極門牆,習練八極拳及其他武術技藝。
對於恩師,武道中人,尤其是習練八極拳者可能有不少熟識或是讀過他寫的諸多關於武術方面的書籍文章。尊師習武一生,對中華武術特別是八極拳方面,有著極為深厚的造詣。瞭解尊師之人都謂:“當代武者難有望其項背之人”。
他經十幾年時間,遍訪八極明家,集一生之心血。終於著寫出版了中國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最全面深入記錄論述八極拳技藝的著作,《八極拳拳術、械術、擊法、功法全集》三卷。這是八極拳歷代先賢未能完成之事業。尊師在武學方面的建樹由此可見一斑。我能拜在他的門下,習練八極拳的武術技藝,可以說是我此生一大幸事。   
在尊師耳提面命悉心調教之下,僅僅數年之內,我已由一個普通的武術愛好者成長為熟練掌握數門武術拳械技藝的研修者。幾年中,我只是八極拳械就學練了數十路。先不言拳術,像門內的槍棒如行者棍、提柳散陰刀、八極大槍(六合大槍)都有可以說運用於心揮灑自如。尤對八極槍術,因知其真正,又能練者少,而又比較難練,所以,我們對大槍下的功夫最大。經過數載寒來暑往汗水與毅力相熔煉的鍛造,才對八極拳法技藝有了一些掌握和確切認識。隨著對拳技的深入習練,對於拳技的鑒別能力也就有所提高。而今時常見到和聽到一些關於根本沒有真正習練過八極拳法者的謬誤妄言不絕於斯。因此,才學著把我親身習練八極拳法的見解塗鴉獻拙,作成此文。請諸武道中朋友笑鑒。
時至現代,隨著時代的變遷。八極拳也如中國其他各種傳統技藝一樣,歷經了各種波折和錘煉,分化出許多支系派別,光是名稱就有眾多叫法,其拳法、技擊等理論就更是眾說紛紜,五花八門,泥沙俱下。縱觀諸多八極拳習練者所練拳藝和眾多聽到與看到 關於八極拳技藝的傳承言論,可謂謬誤謬論百出,以訛傳訛、以錯傳錯等等不一......真正有真才實學,有真知灼見的是少數,能始終探尋堅持真知如一者更是少之又少。綜合各種資訊,以我之拙見,現今流行之八極拳可分為以下幾種。
先從民族地域上劃分;由於八極拳的傳承比較保守,民族為回、漢、滿。其他民族雖也有習者,但都比較少。從地域上當首推滄州之孟村與南皮等回漢雜居之地,古稱其地為“八極窩”。其他如東北、京津、山東、上海、福建、兩廣、臺灣等地區八極拳的傳承絕大多數是近現代的事。
不論是地域還是民族,最主要的劃分應該從拳術技擊方法理論的體現上來看。此類 劃分是分歧最大的。存在於不同的地域、民族、支系、學練者知識的高低,官方還是民間。
我個人的看法應分為兩種,一種為淺薄型,此種人對八極拳學的少、練的少,更主要是對八極拳未做更深入更廣泛的練習和研究,是典型的對八極拳知之甚少,不知言知,不知謂知、為之,以訛傳訛,以錯傳錯者。其代表理論為八極拳從開創門派至今,總共就那麼兩三趟拳。說什麼“ 六開”“ 八招” 是八極拳的頂極高招,八極拳的所有發力就得永遠剛猛暴烈等等之怪論。
這樣,如上所述窮其一生,終其一世的練下去,就可以達到眾多如八極拳門內先賢那令人神往的技藝,如同癡人說夢。先不說其優劣,單言其所說之拳技,不敢說其所練,就其所說也不一定都見過練過。一曰小八極(又叫功架、架母等)二曰大八極(又叫單拆、單摘、單接等)三曰對練(又叫對拆、對接、對摘等)。
“ 六開” 又叫六大開拳即由幾趟小套路拳術串編而成為一趟大套路的拳術,可折開單練可合起演練。
“ 八招” 又叫“ 八大招”即說可代表八極拳較高技藝的八個招勢架子,其名稱如下;   
               一、迎門三不顧      二、左右硬開門
               三、朝陽迎風掌      四、霸王硬拉弓
               五、黃鶯雙抱爪      六、霸王硬折韁
               七、猛虎硬爬山      八、立地通天炮

此等練者著言立說,傳授散佈如上此等“ 六開八招” 為精妙絕侖,密不可言之技藝。反閘內登堂入室弟子不可窺傳,其淺薄由此可見一斑。
更有甚者,根本沒練過或是不會本門器械者,而隨便妄言,尤其是對八極大槍的言論,更是滿紙滿口謊佞之言,讓人不忍讀聽。而能妄言謬論本門槍棒者,大都頭上環有“ 精高大師”之譽,以至於一些更為無知淺薄之徒如蠅逐臭,吹舔之態畢現哂人。其中,不乏一些武術雜誌等傳媒的編創人員。此等種種之人,到底處何目的居心不得而知……對於此類,關於對八極拳其他的言行謬語,在這就不過多描繪贅述。但其功夫見識如何,可想而知。對此,只能如筆者授業恩師對“某大師賢者”所言:“妄言大槍者,您會練槍嗎?您有槍嗎?可能槍在心中吧”……
下面,我再談談對八極拳技藝掌握精深者一類的看法。此類研練者大都能盡其最大所能、費盡其精力、心血,去練習和研究八極拳的各種技藝,可以說為求對八極拳真知、廣、深知。大都遍訪明師行家,廣做交流切磋,做到了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程度。經十數年或數十年的埋頭研習錘煉,才對八極拳技法理論等有了一個比較全面通徹的體認。此等練家所練所言八極拳技藝理論等就極其的廣博深邃。從其而知八極拳從初創立派之時就並非只靠區區二、三套拳,這點從《八極拳術秘訣之譜》中就可得知。
此等練家所練八極拳法之“ 六開八招”與所述前者所言完全是另一種概念。” 六開” 既“ 六大開” 是指貫穿於八極拳法之始終的,由習練者人體發出的六種風格不同的發力方法和表現形勢。分別為“頂、抱、單、提、胯、纏”。
先說“ 頂” - - 凡一切由己身體內,以其身之突出的“棱角”部位(指、錐、拳、掌、勾、肘、膝、胯、肩、頭、等部位)向外支撐,平行衝撞,擊打而發的勁力、手法均為頂。頂既是我八極拳法最基本也是最高深的拳勢和技擊手段。
“ 抱” - - 凡由身體向內裹涵而打出的截、攬、縮、捆、滾、撲、擁的合力,以及在交手應用中對手攻擊我時,將其勁力經我懷抱、合攏、引導而化解,並轉換為我所由外向內,再發之於身外,還擊於對手身上的“ 反衝擊力” 和“ 反撞力” 及其擊法,既是八極拳法“ 抱” 的拳勢和技擊手段。此是八極拳法典型的“ 借力打力” 打法體現,其法將內在柔韌和外發的剛猛突撼勁力有機的結合。
“ 單” - - 八極拳法常言:“ 出手即為單”。以己體的上肢稍節部位,始於足跟貫通於整身,發自於膀、背的不定向之抽擊勁力。經身體的斂、放、滾、掙、腰膀的擰轉,沉墜所產生的慣性擊打力,即是“ 單” 之勢法、擊法。
“提”凡一切由下向上或斜上方衝擊的拳勢及腿擊法和擊法,均為“ 提” 勢。提打、提撩、提搓、提沖等攻擊手段,尤其八極拳法的幾乎所有腿法,全以“ 提” 的勁力為主,構成了“ 吃根埋根” 和“ 三盤連擊” 的技擊特點。
“ 胯” - - 以足跟內旋,擰腰坐胯,膀、腰、胯合力而突發轉體外向,內向的橫向爆發勁力,演練出使對手被擊倒,翻摔的擊法,既是“胯”
“纏” - - 以自身腰為軸心,雙手、雙肘之合力的內、外、旋轉、纏繞發出的截、搖、抖、切、驚之勁力所演練的拳勢和擊法,既是“ 纏” 。
人們常以“ 龍”、” 蛇”形來比喻“ 纏” 之勁力,而我八極拳法中卻一個“ 驚” 字,來歸匯“ 纏” 的意義。即八極拳法中的“ 纏” ,必須要切實把握住刹間出擊時機,於“ 寸間” 之極隙間,而突施”驚” 的“ 纏” 之突爆勁力,達到重創、致殘對手的技擊目的。
再言“ 八招” ,此“ 八招” 非常言所說“ 八大招” 而是“ 八打招”。何謂“八打招” ?簡言之,即人體之:頭、肩、肘、手(指、掌、拳、腕)胯、膝、足、尾(臀)。並以之為主要手段,打出八極拳法變化莫測,觸敵即傷,打重可亡的技擊風格和威力。八極拳法技擊術科學、準確的運用人體上這八個主要的,靈活機動有力的部位,並以這些部位通過旋、擰、轉、折、起、擺、落、行而突發暴悍迅疾,剛柔變幻的勁力,演化出各種招勢、擊打對手的技擊應用。可以說:“八打招”和“六大開”一樣,貫穿於八極拳法技藝之始終。是我八極拳歷代宗師拳家及各位前輩技擊理論和運用、實踐的心血結晶……豈是膚淺者可言。我等師兄弟大多在老師身體力行之督導下,均在八極門的功法上下過功夫。故對八極門的功法深有體會,方真正明白了“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真言,光說不練、不打“假把勢。我等願與一切同好交流技藝,也想與那些“名門之後”較技,以印證自己畢生所習練的技藝。
以上我所言“六大開”與“八打招”等八極拳法的理論,我的恩師,孔軍先生都曾經在全國各種武術刊物中發表的文章中作過闡述。他在平時也是這麼教授我們的。尊師對八極拳法技藝的理論,在他的著作《八極拳拳術、械術、功法、擊法全集》中,都有更加全面和透徹精闢的論述。經過以上我對研練八極拳者的描述。不管是否習練八極拳,誰優孰劣可謂一目了然,明明白白了……
我作此文,不為逞一家之能,而是作為一個八極拳習練者和追求者,深感傳統武術之現狀,尤其是八極拳法真正之技藝正在漸漸湮失,而一些別有用心之人使得此技藝真偽混淆。可說是已經到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地步。面對諸多充斥于各種文章,管道的偽言假傳。才獻拙作此一呼,以酬真正繼承八極拳技藝,把這一中華國粹,發揚光大之志。
在我結束此文之時,首先作一聲明,如對我上述言論有不同見解,可隨時予以賜教。如欲切磋拳法槍棒等到技藝,我們將熱烈恭迎。如有顧慮或是其他不便之外,可選第三地之場合進行交流較技。屆時,我等將攜技挾槍而往。最好,到時有新聞媒介在場,以達到宣傳弘揚我八極拳技藝的效果。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touchbaji/blog/13258652

TOP

http://wushu.net.tw/oldbbs/viewthread.php?tid=139&page=2#pid462

劣者這裡推薦蘇昱彰老師的六大開資料:

六大開之浮樓開影片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rul520&b=2&f=1681470675&p=0影片中看蘇老師的體力與年輕人一樣,動作輕靈,發勁混厚,盡顯八極定乾坤之氣勢
螳螂顯天地間變化仍我輩學武之人的典範!

TOP

本帖最後由 正人 於 2011-6-20 12:26 編輯

看了蘇先生的六芒星造形.讓我想到2004年新書發表會時所發的傳單內容。
其中也有相似之處。
特地放上來給大家瞧瞧。
這也是英雄所見雷同。


格鬥八極拳之內勁簡介


一、格鬥八極拳拳勁示意


1114105215.jpg
2011-6-20 12:13

1114105217.jpg
2011-6-20 12:14

1114105218.jpg
2011-6-20 12:14

沈墜勁示意


十字勁示意


爆炸勁示意



二、沈墜勁、十字勁、爆炸勁拳照



轉放在底下的圖片


轉放在底下的圖片

沈墜勁(天王拖塔)


十字勁(開弓射雁)


爆炸勁(莽蛇纏身)


綜合示意(黑熊盤肘)



1. 〝天王托塔〞之沈墜勁運用內氣、肢體結構力與地力的結合,發出強大勁道。

2. 〝開弓射雁〞之十字勁透過肌肉的頂扣擰旋,將力上拔集中於丹田再繃撐於手部。

3. 〝莽蛇纏身〞可見勁力外展形成爆炸狀,而此勁道須自丹田而發。

4. 此三種勁道可為一,亦可為三,在黑熊盤肘式中可見此奧秘。
三、相關文章
沈墜勁之探討----以馬步為例

刊登於台灣武林


1819
纏絲手匯論

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


附錄
頂心肘比較

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


附錄
格鬥八極拳之內勁分析

網路刊登


[url=http://wushu.net.tw/ebook/E04.pdf]http://wushu.net.tw/ebook/E04.pdf[/url]
對「天王托塔」之心得感想

網路刊登


http://wushu.net.tw/ebook/E06.pdf

四、格鬥八極拳團練
時間:每週日早上9:00至12:00
地點: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迴廊

五、網址:

http://wushu.net.tw



爆炸勁(莽蛇纏身)


綜合示意(黑熊盤肘)
1114105216.jpg
2011-6-20 12:14

TOP

返回列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