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朝烜1就是這篇。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4 23:11 編輯

  六大開的諸家討論 1 第一頁第十樓。
六大開
六大開是六種不同方向的力之合力,八極拳的每一個動作,無不體現六種合力。
發力時,必須講究字,利用身體的頭、肩、肘、手、胯、膝、足、尾之八大部位左右陰陽變化(以重心為軸)來完成六大開(六種力的合力)。
這種完成動作的做功過程稱為六大開
落地成招,即是八大招,也就是無極純陽式或者無極純陰式。

   
但是,六大開落地成招的演化過程,是兩儀的變化過程。八極拳的每個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其變化過程即是從無極開始,到有形、到無形的變化過程。

   
六大開、八大招,不是套路,也不是具體的招數或招式,而是八極拳技擊之術的變化理論。這種理論孟村吳式八極拳門一向多不外傳,有這樣一句拳諺:甯教幾路拳,不授一句言。所謂一句言就是拳理。因此,在八極拳的發展史上,有說六大開是套路,八大招是八個招數,均是誤傳。六大開、八大招絕不是套路也絕不是絕招,任何武術沒有絕招,所謂絕招都是相對而言的,是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拳譜載沖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沖天炮是進攻性的招數,閉地肘是防守性的招數,合手是攻防兼用的招數。這三種招數都是兩儀的展開和變形。

   “
六大開拳拳譜有載: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胯合練單陽打,順步腰身變是纏。翻身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下傳。六大開拳這個套路是對頂、抱、單、提、胯、纏的闡述,不是六大開理論。
   
六大開——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方向力的釋理如下:

   
頂:頂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的發力,它是利用身體的某部位(八大部位)向前後、左右、上下直線的支撐、衝撞之力。

   
抱:抱力是八極拳最主要用來防守的發力,與頂力方向相反,力相等,發抱之力時,以頂力相符,以保持身軀平衡。

   
單:單力是八極拳利用上肢的劈、撩、扶等技法象鞭子抽打過程一樣,無具體發力的方向,靈活多變。但發力時,身軀需下沉,以保穩定之態。

   
提:提力主要是向上或斜上方發出的力,如降龍式。身體移動時,只要一抬腿,一抬腳,就是提力。但八極拳用腿時,腳不過膝,近身靠,身軀同時下沉。

   
胯:胯力是利用身軀重心為軸,正反旋轉下沉併發力,有裏別(肩胯)外胯(腰胯)之分,裏別旋力向內。似向心力;外胯旋力向外,似離心力

   
纏:纏力是彎曲橫向發出的纏繞之力,多用於上肢與身軀配合,如八極拳法的大纏、小纏、抱絲纏,進、退以防為主的技法,身軀似蛇似龍,威力無比。

   
以上是六大開單一每一種力的分析,在身體上只用一種,不能稱其為招數。即是六力合一,在八極拳技擊之術中,講究手、眼、身、法、步。只有手、眼、身、法、步有機配合六大開之合力,使意氣力合一,才能完成技擊之術的目的。六大開僅是意、氣、力合一之一的力。  

TOP

朝烜1

就招式上而言,和這個很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oHegnras



我不知道您指的奇怪地方在那裏,
招式上是大同小異,但有些地方可能省略一點,但也可能是教學者的武學見諦不同之故。

至於發勁,我們發的比他還要猛脆而熱些,我把八極拳歸類為火性拳種。

比較像劉大師十周年慶時,徐紀先生所演的小八極拳(按:該VCR我沒找到),
發勁都是短捷快猛的連發,我猜是早期風格吧,
反正和現在武壇風格相差很遠。

現在的風格,是葉啟立先生的影子居多,
又沉又緩,慢慢地一招一式的打。

TOP

朝烜1同意您的看法。
本帖最後由 朝烜1 於 2009-6-14 23:38 編輯
鄭老師
假如晚輩沒看錯

猛虎硬爬山這招
蘇老師是混合了台灣「普傳版」猛虎硬爬山的「兩拳一肘」
再加上他所謂的「丁字八式」中的「伏虎」
其實蘇老師的丁字八式就是金剛八式
內容一模一樣
只是蘇老師的伏虎手法較花俏

在晚輩眼中看來
有點螳螂拳的影子......

蘇老師是把金剛八式的伏虎和猛虎硬爬山結合在一起了
我是不知道蘇老師這樣做的用意為何。

我很贊同鄭老師的話
「絕招」簡單一點比較好

不過
假如以「連招」的角度來想
或許練是這樣練
打架時搞不好前面兩拳一肘沒出完敵人就被打趴了也說不定

要不然就是......
就像某位武字輩的老師跟晚輩說的
這一切都是宣傳吧......


潁叔張哈 發表於 2009-6-12 17:13

對!
是很像。

如果都是宣傳的說法,
那蘇先生的演示就太隨性了,
文章千古事,還是嚴謹些好。

TOP

潁叔張哈
非常抱歉
鄭老師
您舉的那個影片......
是我打的......
讓鄭老師見笑了......

那是晚輩將近兩年前出去表演的影片
晚輩很難找到我打的影片放上去
因為晚輩隨著練習時間
演練的方法和打拳的風格會不斷改變
這一兩年晚輩沒怎麼表演
就只好拿這個影片來充數......
希望鄭老師不要認為我在辯駁什麼......(其實不認為我在辯才怪)

鄭老師說到葉啟立老師的問題
老實說
晚輩沒想過
這樣一說好像現在一些人的八極風格真的是這樣

猛虎硬爬山的問題
晚輩也只是猜測.......
或許事實不是這樣......

TOP

盤架是大事,如何調合呢?

這麼巧,
可見地球真的很小,到那裏都會遇到台灣人,
而yutube也這麼小。
我還真是沒料到,有緣吧。
我看您長的很魁武,很適合打八極拳呢!八極拳是尾閭中正的盤架。
但有一個疑問是,您們尹千合派是長拳吧,
應該是以北少林的挺胸塌腰的盤架為主,那您如何調合這兩種拳種和盤架呢?


我當年在師大和楊曉東老師學拳時,同組的同學就是葉啟立先生,
現在很出名的許秋德,徐永宏兩位先生都是大一新進人員呢。

當時他的風格就是如此,而且好多學弟們在模仿,武壇後期都是這麼打的。
所以我一眼就能認出這個風格。

不過我沿襲楊明佑老師的風格,他則遵循楊曉東老師的指導,
(按:楊曉東老師是楊明佑老師所指導的學弟,二人交情很深。)
所以兩者差異非常之大。
一個土性很濃,一步一埻一沉,緩慢穩健;
一個火性很烈,遇著好似火燒身,急切快速。
我屬後者。

關於猛虎之事,您猜的很好,有啟發性。

TOP

返回列表
Flag Counter